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

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

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
一、元明清诗歌概述
元明清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晚期,总体上不能与唐宋时代盛期相比,但也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一)元代散曲
1.元代出现了新的诗歌样式即散曲。

由词发展而来,同时结合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

分为小令和套数。

2.散曲与词的区别:曲比词更为灵活,可以增加衬字;曲比词更为通俗。

通俗质朴是散曲的正宗;曲以酣畅通彻为主要特征。

3.元散曲发展过程:以大德年间为标志分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兼作杂剧,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雎景臣等,可分为关汉卿为首的本色派和白朴、马致远为首的文采派。

后期作家大多专写散曲,风格典雅华美,代表作家张可久、徐再思。

4.整个元散曲发展基本上是由俗到雅的过程。

(二)明代诗歌
总体特征:流派众多、思想活跃、一流作家少。

1.元末明初作家,关心民生疾苦,渴望天下统一,作品内容充实、风格遒劲,代表作家陶安、刘基、高启。

2.明代中期复古派,代表人物是前后七子。

追求汉魏盛唐诗风,作品含蓄古朴。

代表作家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等。

3.明后期性灵派,追求性灵,主张表现自我,不受形式格律限制,风格自然清新。

代表人物李贽。

(三)清代诗歌
清代诗词曲都具有较高水平。

以词创作为最高。

1.清诗: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龚自珍、秋瑾等。

2.清词: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张惠言等。

二、作品介绍:
(一)关汉卿《四块玉·别情》(p410)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 作者介绍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约生于金末,大都人(今北京)。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号已斋叟。

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等。

内容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

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2.译文:自从把你送走,习中总是难离难舍,一缕相思的情意在心中萦绕不绝。

凭倚栏干眺望,衣袖轻指着银雪般的柳絮,看横斜的小溪空自东流,重重的山峦把小路遮没,心上的人真的去也!
3.分析:这首小令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叙述了离别的思念之苦。

语言本色。

前三句写刚刚分别的时刻,重在“难舍”情绪的抒发;下一句写了一个非常抒情化的动作“袖拂杨花”;最后不得不承认“人去也”的现实。

(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p41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

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分析:通过秋天景色表现作者失意凄凉情感。

情景交融。

前三句写景,全是名词。

首句写三种意象:藤、树、鸦。

枯、老、昏着眼于生机的丧失。

第二句反衬旅人之愁、第三句写自己的无处可归。

最后两句抒情。

(三)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p42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
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山山相连;波涛如怒,黄河波涛汹涌,气势浩大;表里,内外;西都,长安;秦汉经行处,即长安;宫阙,宫殿。

1.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官至参议中书省事。

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

到任四月,劳瘁而卒。

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2.赏析
此小令是览物怀古之作。

前三句写景:峰峦众多,黄河咆哮。

赋予生命与意志,情感化。

强调潼关的地形险要。

让人联系到西都长安。

中间四句怀古抒情,感叹历代王朝的兴亡。

作者站在潼关之上遥望长安,思绪万千。

秦汉曾在长安长期经营,结果又如何呢?
最后两句议论:王朝兴废更替,百姓依然是苦。

(四)纳兰性德《长相思》(p468)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1.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

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清初著名词人。

词风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本篇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上片突出行程的遥远。

“夜深千帐灯”显出皇帝出行队伍的气派,又给人以凄冷孤寂之感。

下片写风雪长夜带来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五)朱彝尊《桂殿秋》(p473)
思往事,渡江干。

青娥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江干,江边。

青娥,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的眉。

舸,小船。

簟,竹席。

轻衾,薄被子。

1.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学者。

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作文、考据都擅长;诗歌工整雅健,清初一大"浙西派"开创者,著有《词综》一书。

2.赏析
清新优美的词作。

描绘了一段值得会为的美好经历,写出了一对相互思慕的恋人那种有缘无分的情感,该词空灵含蓄、清丽婉转。

作者截取了记忆中的一个片段,“思往事”;“渡江干”,是事件发生的场合;“青娥低映越山看”,写女子低眉凝视的淑娴美丽;后两句,写两人共乘一只小船,同听窗外雨声,却可望而不可即,各自忍受寂寞。

环境凄冷,心情孤寂,两者融合。

共眠一舸与各自寒形成巨大反差。

(六)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p479)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

吟鞭,马鞭;东指,出城门向东。

落红,落花。

1.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

通过咏落花抒发作者辞官后不甘寂寞、依然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体现作者的感情由消沉转为奋起的转折过程。

前两句说自己离开京城怀着无限愁思和伤感的原因。

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高昂的情调。

自己虽成落红,变为春泥,却依然要发挥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