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
2、复述__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那么通过学习这篇__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
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
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二、解题: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三、找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校正字音,感知内容。
(一)教师设疑: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是因为“有求于我”。
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四、同学齐读第二段,(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
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五、邹忌的谏言,齐威王接受了吗?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介宾后置: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六、师生探究: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
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七、拓展:邹忌进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内政修明,齐国强大,那么我们今天再读此文有哪些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
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内容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
教学设计1、文本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2、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
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3、课标参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教学目标:⑴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分析: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
目标⑶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二、教法、学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步骤1、导入:讲故事,引入__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
国君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他。
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
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
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
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知道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分析:导语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
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通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__的内容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⑴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⑵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⑶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⑷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⑸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⑹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⑺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⑴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⑵给连环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⑶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⑴课堂讨论: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总结邹忌说理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⑵梳理__结构。
⑶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分析:借助“分角色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符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内容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分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__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__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