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谐运动说课稿简谐运动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第1节“简谐运动”。
本次说课包括四部分:说教材和学生、说教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和学生1、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只是了解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一种没有加速度的运动;在高中物理1模块中,学生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具有恒定加速度的运动,而且加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在物理2模块中,学生学习了抛体运动,这也是具有加速度的运动,但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还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这是一种具有变化加速度的运动,但加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是方向变化。
2、教材分析:而__所学习的机械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的。
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质点的运动是根据质点运动的轨迹、速度、加速度的特点来划分的,所以教材用运动学的概念来引入和定义简谐运动:“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沿着这条思路,教材形成了以下内容线索:什么是弹簧振子?——弹簧振子是怎样运动的?——弹簧振子的x-t图像是怎样的?——弹簧振子的x-t图像是不是正弦曲线?——定义:如果振动物体的x-t图像是正弦曲线,这种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有什么关系等。
这样的线索逻辑上自然和谐,采用了多种合理的教学方式,很有层次。
于是也形成了以下逻辑线索: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最有规律性的机械振动。
首先通过学生身边和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引出振动的概念;而后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从运动学的角度认识弹簧振子,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弹簧振子的图像;再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出弹簧振子的x-t图像是正弦曲线,然后从其运动学特征给出了简谐运动的定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简谐运动是一种较前面所学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更复杂的机械运动;最后回归生活和应用举例,使学生知道机械振动是一种普遍的运动形式。
3、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簧振子,理解振动的平衡位置和位移。
2、知道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知道简谐运动及其图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简谐运动图像的绘制,认识简谐运动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简谐运动图像的绘制,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图像中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审美能力(逐步认识客观存在的简洁美、对称美等)。
4、教学重难点1、形成简谐运动的概念和认识它的x-t函数图像。
2、简谐运动x-t图像关系的建立。
通过播放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简谐振动的x-t规律,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5、课时安排:综上情况我决定用1.5课时完成新课标的任务,用1.5课时完成《优化方案》上的习题。
二、说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将演示实验法、启发法和讲授法三种教法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振动的视频。
例如:钟摆,鼓面的振动,行走时扁担的颤动,树叶的摆动,大地的振动等,以上这些运动都有什么共同特点?[点评: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以上这些运动都是物体在某位置附近做往复的周期性运动,再来看一段视频以加深对这一运动的理解。
(播放视频)[点评:让学生带着这个结论观看视频,有助于对机械振动现象的理解。
](二)、引出机械振动在播放第二个视频的时候,教师书写机械振动的定义。
(板书: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教师:这里所说的平衡位置指的是什么呢?(板书:2.平衡位置:物体振动的中心位置,通常是物体停止振动时所处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机械振动有什么特点呢?(板书:3.特点:对称性、周期性)教师可以播放flash动画辅助理解。
例题1:下列运动中属于机械振动的有(ACD)A、树枝在风的作用下的运动B、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的运动C、说话时声带的振动D、爆炸声引起的窗扇的运动教师:同学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机械振动的例子吗?[点评:进一步加强对机械振动的理解。
]学生:学生回答。
教师播放几个机械振动的实例。
(三)、引出弹簧振子教师: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我们通常是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弹簧振子,什么是弹簧振子呢?(板书:1.定义:小球和弹簧所组成的系统.)教师演示弹簧振子的振动。
教师:为什么振子最后停下来了呢?学生:学生回答。
教师:但是我们的看到的弹簧振子却是可以一直往复运动的,这是因为弹簧振子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板书:理想化的条件:①小球看成质点②忽略弹簧质量③忽略摩擦力)教师:再引入一个概念,并解释。
(板书:3.位移:小球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
)教师:接下来大家请思考一个问题:弹簧振子的运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运动呢?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板书:三、弹簧振子的x-t图像)(板书:1、图像绘制方法(1)描点作图法)教师播放动画,描点、连线。
才想: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可能是正弦曲线。
(板书:(2)、描图记录法)教师播放视频和flash动画并做一定的'解释。
(板书:(3)、频闪照相)教师播放flash动画并做一定的解释。
(板书:(4)、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描绘)PPT播放思考:我们所得到的小球运动的x—t图像很像正弦曲线,是不是这样呢?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板书:2、验证:)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学生:学生回答。
(板书:方法一验证法:方法二拟合法:)教师:实际上通过验证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教师:所以我们得到了简谐运动的定义。
(板书:1.定义: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像(x-t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教师:简谐运动的图像就是:(板书:2.简谐运动的图象)教师:既然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是正弦曲线,那么这个图像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从图像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呢?我们在下次课将进一步学习这些。
最后小结四、说板书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简谐运动一、机械振动1、定义:2、平衡位置3、特点:对称性周期性二、弹簧振子1、定义:2、条件(理想化):①小球看成质点②忽略弹簧质量③忽略摩擦力3、位移:三、弹簧振子的x-t图像1、图像绘制方法(1)、描点作图法(2)、描图记录法(3)、频闪照像法(4)、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描绘2、验证:验证法拟合法四、简谐运动1、定义:2、图像:简谐运动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简谐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的内容。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而编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简谐运动是第八章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__后面各节内容的基础,也是__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研究简谐运动规律时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的知识,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根据物理科的课程标准,物理教学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教育等三个方面。
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了解简谐运动的若干实例。
(2)知道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
(3)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4)理解简谐运动中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5)知道在研究物理规律时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认识物理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简单实验的操作,及参与对简谐运动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其中所严格遵循的简谐美、对称美。
(三)。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如果能抓住简谐运动中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复杂的机械振动的要领,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为:(1)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2)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点。
2.难点:刚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习惯于分析恒力作用下物体的单程运动,对变力作用下来回运动的振动过程的多量分析,学生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难点为: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区分简谐运动中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
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分析物理规律的一定能力。
因此,本节课从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出发,去了解简谐运动的特点和理解其运动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为__的学习打好铺垫。
虽然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仍然有限。
因此,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和引导学生分析振动的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二、教法1、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所以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对生活中身边见过的振动实例加深学生的切身体会。
(所用仪器:弹簧振子、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水槽、红色的小木块、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吉它)。
2、由于弹簧振子的振动时其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是动态变化的,学生不易掌握。
因此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知识,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手段,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应用过程,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直观实验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以直观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同的特征。
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及回顾已学过的旧知识,积极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及提高自身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3分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