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从
得、失氧的角度理解的化学变化。
过程与
方法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进一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
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
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前
预习
1.碳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①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②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
点燃2CO。
(填化学方程式)
3.还原性:碳在高温条件下能够还原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高温2Cu+CO2↑。
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几种碳的单质,并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碳的化学性质。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常温下。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①碳燃烧的产物可能不同,但现象相似,都放出热量。
②一般情况下,未特殊说明碳是否充分燃烧,通常就是指碳充分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进行
[学生实验]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粉末中有红色物质。
分析: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结论:化学方程式:2CuO+C高温2Cu+CO2↑
[分析]从分子组成上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回答]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
[小结]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能夺得
备课笔记
知识拓展:
该实验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的异同。
相似点:①装置类似,因为反应物的状态都是固体,又都需要加热,所以都采用“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②实验完毕都是先将导管从液体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不同点: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
②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条件是高温,故需在酒精灯上加一个网罩。
规律总结: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②氧化剂是指能够供给氧的物质,还原剂是指能够得到氧的物质。
氧化剂、还原剂指的都是反应物。
教学
板书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3C+2Fe2O3高温4Fe+3CO2
注: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课堂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并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
材
习
练习与应用(P112)
5.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
为什么?
解:由于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因此用碳素
备课笔记
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设计]
方案一:向盛有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
方案二:取少量该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他们对“方案一”进行了分析讨论,达成了共识:若试管内溶液无色、还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__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
若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无黑色固
体,证明_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
若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证明小华同学的猜
想是正确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他们按照“方案二”进行了实验操作,记录如下:
【解析】因为CuO与H2SO4反应生成蓝色CuSO4溶液,加入稀H2SO4,若溶液变蓝,证明有CuO,若溶液为无色,证明没有CuO;若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有木炭,
否则,没有木炭;木炭在空气中加热生成CO2气体,黑色固体逐渐消失。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常温时,化学性质稳定,但点燃时具有可燃性,高温时具有还原性。
【答案】小玉小兰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有黑色固体
CuO+H
2SO4 CuSO4+H2O 木炭 C+O2
点燃CO
2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
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