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课记录10

评课记录10

评课记录10初中语文评课稿:1、《紫藤萝瀑布》今天很高兴跟吕老师学习了一堂初中语文课,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紫藤萝花是一种怎样的花,许多学生多没有感性的了解。

能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对此种花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表现。

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或漠视课本中的插图,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资源,这是很遗憾的事。

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以花为中心的两字词语概括情节的环节,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阅读的指向性,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

面对学生概括的动词加以辨析,如看花、赏花两字的区别,及时纠正板书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花的大开大阖的多角度描写是学生欣赏与借鉴的重点。

“观千剑然后知器,操千曲然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

毛老师抓住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妙处。

有齐读、分组读、默读,让每一位听课者又惊喜地听到了语文课堂里那久违的朗朗书声。

学生在分析句子时,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及时指导。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观花的过程,不时加入作者的感受。

全文从线索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作者的看花过程之线与她的情感变化之线交错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结合生活而透露出来的情感。

此时,教师能及时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谜”。

让我们看到了呈现教学内容时机的重要性。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听了此课后,有两点是值得大家思考的:①如何调控课堂行进速度②开放性的课堂是否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学生回答问题误入“歧途”?其是有效展示这个环节,自认为应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于这篇文章他最想说的,可以是一篇文章的疑惑处、兴趣处、感动处。

学生记录下精彩的发言,并且互相补充。

而这堂课的设计,教师整个按照是按照几个问题来一问一答,每个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还要再总结一下答案。

这样就显得很拘束。

2、教师缺乏激情的点评如果一堂课只让学生一个个地说,课堂可能会沉闷和机械。

那么老师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是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精彩处鼓励、肯定,在重点处点拨深入,在疑问处挑拨矛盾。

教师恰到好处并富有激情的点评势必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犹如投入河中的石子,泛起阵阵的涟漪,甚至掀起层层的波浪。

3、展示形式不够多样化这个也是困惑整个七年级实验班教师的最大难题。

感觉展示课好像又回到了老路上,一问一答。

到底如何丰富我们的展示形式,让我们的展示能有序进行呢?确山二中有一种展示形式,在第一堂课学生通过学案自学过课文后,第二堂课小组长上台抽签,排好展示次序,排好展示次序,每个小组展示一个方面。

课堂展示螫主动且次序井然。

这想这只是一种最简便的展示形式,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还需认真学习和探讨。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我们能坚持走下去,我们学生适应了这种模式,能力自然会提高,不需要我们的过多指导,他们也大概知道什么样的文本该如何展示,自己设计模式。

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的。

4、缺乏反馈很多语文老师会感觉,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心里没有底。

虽然我们不一定非得像理科那样,每堂课最后出几道题做做,但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学科的特点,或写一个片段,或赏析两句话,或提两个重点词。

反正就像商主任所说的“让学生告诉你他知道的,也要告诉他们你想让他们知道的。

”根据这篇文章的核心来检查反馈一下,也是有实际用处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应该达到这种效果,就该少一些框架,多一点自由。

要做到这点,老师思想必须解放,否则就难以展开手脚。

新的教学模式就难以有进展和突破。

《次北固山下》评课记录:昨天听了梁老师的一节课,整体感觉是沉稳。

回顾整个课堂,结构井然有序,从课前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说课前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到课堂上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征求学生的意见,是教一首诗还是两首诗,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再到学生理解诗意,教师的补充介绍,乡愁王国之诗的回忆——温故知新,再到诗的分析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开阔、点面结合的介绍,最后到余光中的《乡愁》的拓展想像,可以说是浑然一体。

如果要让我说一点意见的话,那就是,读得少,学生说得还少。

这毕竟不是阅读教学,重点是“诵读欣赏”,让学生多说一点自己的感受,或许能有更好的效果。

有几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梁老师能轻而易举地调动起学生的学生学习的激情。

真诚地询问,真诚地接受学生的学习要求,真实体现课堂的民主,让学生不再感到老师高不可攀;适时适当自然的评价和赞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体味到成功的快感;巧妙的诱导和适度的讲解,让思维品质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二是想不到玉华老师能精心营造乡愁的氛围,把一首小诗讲授得如此动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代文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到现今台湾海峡的阻隔,乡愁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前行,她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感情。

玉华老师还用虽然不太标准但很动情的语言朗诵了李白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把乡愁深深嵌入学生的灵魂。

三是想不到玉华老师能如此细心地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课前准备的检查,默写中错误的纠正,词语意思的理解,用想象图景的方法诵读诗歌等等,无一不是老师拳拳爱生之心的体现。

面对同一首诗,大家都平等感受,共同品位,互相交流,一起陶醉------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首诗。

《爱莲说》评课稿:《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钟老师的《爱莲说》的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

制作课件,插入了音画动画的古文朗诵,美伦美奂。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

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

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

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

因此,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

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

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口技》评课稿下面我就蒋老师的《口技》这堂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邱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1、依题设疑,巧妙激趣。

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卖油翁》这篇课文,接着媒体展示《洛桑学艺》的片断,让学生总结这种表演艺术是什么,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欣赏、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学生被“撩拨”了起来,踊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体会我们中华民族精湛的民间艺术,使学生在新奇中获得了知识。

2、围绕目标,引导探究。

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看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掌握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邱老师分“读、说、做”三步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这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这三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首先,教师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因为读中领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体会、领悟。

这样可使学生很自然地对课文有所领悟、认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接着教师通过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说”,围绕“善”字分析“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个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背影》教学反思听完《背影》这篇课文后,细细回顾一下,虽然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是当我看到学生那噙满泪水的双眸,看到学生一脸的凝重时,我知道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了,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了。

在前一节课上,我曾经提过同样的问题:说一说你们记忆中让你们感动的事。

当时大部分学生说,我的记忆当中没有什么让我感动的事。

在思考了一阵之后,学生显得很沉默,我立刻意识到现在的学生很不善于感悟,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要让这些特殊的孩子真正的理解,要走进作者的心灵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们能够明白文章所讲的内容,知道是在描写父亲的爱,但是却并不能很容易的被打动。

所以,在这节课前,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认真地研读了课文。

文章中的父爱,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关心、爱护,这种爱是浓烈、深沉、厚重的,是一种含泪的爱。

这份爱表现在父亲为我所作的一件件小事里,深藏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那份艰难和不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