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筝听评课记录表

风筝听评课记录表

哥哥去弥补但并未成功,因为我们已经长大,弟弟已经忘记,也无从谈弥补。
3.为什么哥哥的内心并未轻松?
上升到精神小弟为什么全然忘记?
链接到鲁迅弃医从文
为什么我心情沉重?
他感到中国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是比身体上的病疾更为可怕的劣根,这劣根是非得靠文学才能医治的顽疾。
五、总结
善于自责和反省是一种美德。被虐杀者甘于被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让人悲哀,沉重。
听评课记录表
记录者:高培培
任课教师
年级
听课日期
教学内容
风筝
课型
新授课
听 课 记 录
一、导入
请学生上黑板画一只风筝。用诗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本课。
请学生站立朗读,渲染课堂氛围。
二、概括故事情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握主要事件及主要人物,但是概括附带信息过多,造成语言简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答题进行指导和修正。
1.20年间,哥哥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在20年后,开始后悔自己的言行,为什么?
因为精神上的进步使他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虐杀。
2.虐杀了弟弟的什么?
通过前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弟弟这一人物形象。因而可以得出弟弟的形象与我和弟弟
重遇后的情节形成对比。从中可以得出,虐杀了弟弟的心灵自由和儿童天性。
深刻揭露了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对儿童心灵的束缚和摧残。
5.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生的反映,及时给予评价,来自于对教材把握和对学生的把控。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永远有一颗在路上的心灵,不断前进,不断吸收,不断进步。
注:若表格不够,请自行添加。
板书毁悔


三、品析小说语言
1.找出文中描写主人公的句子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抓住动词、形容词、有表现力的重要副词,在分析句子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
2.朗读感悟
一起读弟弟喜欢风筝的句子,感受小说语言的含义
(1)喜欢风筝就去做,做成了吗?为什么?(随问)
(2)哪些语句体现了“我”的愤怒?
四、探讨小说结局和主旨
六、延伸
画风筝,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谈谈感想。
评课
1.教师能够主导课堂,根据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映及时地调整进度,消化问题。
2.开,对小说语言文字的解读其实也是对人物形象的探讨,自然串联,同时能够兼顾鲁迅文本的鲜明个人特色。
4.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