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课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
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法传到天竺。
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
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到印度尼西亚等地。
②华侨开发南洋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他们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①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敦煌一疏勒一大宛一安息一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一印度支那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③郑和下西洋目的: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秦汉时期: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宋元时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时期: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关系秦汉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时期:唐朝对外往来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宋元时期: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文化的外传(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①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②表现:中华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①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统治者实现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②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即使传入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①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②表现:一是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世纪)→日本(7世纪)→阿拉伯国家(8世纪)→欧洲、非洲(12世纪)→美洲(16世纪)→大洋洲(19世纪)。
二是活字印刷术外传,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三是指南针外传,13世纪时(南宋时),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是火药外传,13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欧洲。
4.外来文化的内引(西学东渐、外物内引)(1)农作物品种: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波斯的织锦法、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4)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游古印度;伊斯兰教在唐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
(5)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二.规律小结三.热点冷点1.中国古代各时期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交往的主要史实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政策分析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3.应高度关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复习与训练。
四.高考题例01.(2006江苏历史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02.(2004全国四卷文综13)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是①政治经济制度②建筑样式③中国姓氏④儒学03.(2005北京文综12)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a.地动仪 b.造纸术05.(2006广东历史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06.(2008四川ⅰ卷文综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
这次战役客观上促进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09.(2009年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10.(2006全国二卷文综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清中期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