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
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
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
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
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
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过程及影响
四大
发明
外传影响
造纸术4世纪传到朝鲜,后又传到越南
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
阿拉伯人逐步传到非洲和欧洲
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
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
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13世纪中期,向东传到朝鲜、
日本;向西传到埃及、欧洲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
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靠冷兵
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
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四、古代文学的鲜明时代特色
(1)奴隶社会时期的《诗经》,其中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抗压迫的强烈要求。
(2)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抒发了作者希望楚国改革富强和对遭受排斥的强烈不满。
他创
造“楚辞”体,也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3)汉赋,是一种新型文学体裁,辞藻虽然华丽,但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乐府诗由民歌
加工而成,语言清新、感情真挚。
(4)魏晋南北朝时,士族统治腐朽,陶渊明厌恶官场腐败创作了田园诗,北方的民歌则刚
劲质朴。
(5)唐朝前期强盛,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分别是
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
唐宋散文气势雄伟,与魏晋以来的“靡靡之风”截然不同。
(6)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作为短篇小说前身的传奇文学出现。
两宋民族关系复杂,陆游
的诗,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与这种背景密切相关。
(7)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很多著名的小说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败落,鞭挞封建礼教
的虚伪、科举制度的腐败,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让阅卷人快速看到你的要点
毋庸讳言,做练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高考成绩。
而成绩的取得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考生的答卷,二是评卷人的评分。
最终的决定权在于评卷人的给分,而考生的答卷是给分的前提。
考生要想得高分,除了做到要点齐全、表达准确之外,还要让评卷人看到你的试卷后,在头脑中形成好印象。
因此,答案要点的“显性化”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高考评卷是一件极为劳累、工作强度大、要求大脑快速反映的脑力劳动。
评卷人没有过多的时间在卷面“乱哄哄”的答案中细找要点,你应当尽可能地让评卷人快速看到你的答案要点,这样才不至于吃亏。
实例点批
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2011年中央文明办发起宣
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气,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
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
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
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内涵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点批此答卷层次分明要点清晰,一目了然,非常显性化。
评卷人一眼就看出要点比较齐
全,没有漏掉的要点,只能是个别要点表述不够准确而已。
因而失分较少。
规范答案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
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六经”。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也很多。
如: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