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讲义教师版

诗词讲义教师版

诗词复习一、必修四诗词知识点(一)《氓》: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六义:“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氓》字词语法:通假字:匪我愆期:非于嗟女兮:吁犹可说也:脱隰则有泮:畔古今异义:至于顿丘:秋以为期:泣涕涟涟:三岁食贫:古义:多年总角之宴:古义:快乐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其黄而陨:形容词做动词士贰其行:数词做动词二三其德:数词做动词还有三岁食贫的“贫”:形容词做名词翻译(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二)《离骚》1、楚辞:《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2、离骚:《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3、《楚辞》字词语法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扈江离与辟芷兮:来吾道夫先路:古今异义:纫秋兰以为佩:恐年岁之不吾与:古义:时光岁月春与秋其代序:古义:递相更替,今义:指代替序言的文章恐美人之迟暮:古义:喻君主或自喻词类活用: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形容词做名词:美德不抚壮而弃秽兮:形容词做名词:秽恶之行为翻译(特殊句式):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来吾道夫(于)先路:省略句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纫秋兰以(之)为佩:省略句(三)蜀道难1、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的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2、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3、《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意在送友人入蜀。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

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

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

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4、《蜀道难》字词语法: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古今异义:可以横绝峨眉巅:可以凭借(古)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样以后(古)开国何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古)词类活用:上有六龙回(使动:使…回转)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为…发愁问君西游何时还?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做名词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使…失色砯崖转石万壑雷:使动,使…滚动,翻转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侧身西望长咨嗟:翻译(特殊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但见悲鸟号(于)古木:省略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四)琵琶行1、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乐府诗体。

《琵琶行》又称《琵琶引》,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源于汉乐府,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

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琵琶行》字词语法通假字: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古今异义:明年秋:因为长句:于是创作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老大嫁作商人妇:年纪大曲终收拨当心画:对着中心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冲出整顿衣裳起敛容:整理凄凄不似向前声:刚才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名词做状语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做状语(遂命酒:名词做动词:摆酒歌以赠之:名词做动词:作歌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轻视翻译(特殊句式):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感斯人言:被动句(她)沉吟放拨插弦中: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于:向)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于:在)(五)登高、锦瑟1、近体诗(绝句、律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3、《锦瑟》:《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六)虞美人、蝶恋花1、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格式)的名称,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格式的标志。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2、《虞美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