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6)1.1编制依据 (6)1.2编制范围 (6)1.3设计概况 (6)2 工程概况 (7)2.1 线路概况 (7)2.2主要技术标准 (7)2.3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 (7)2.4征地拆迁数量、类别,特殊拆迁项目情况 (8)2.4.1 用地 (8)2.4.2 果树 (8)2.4.3 房屋 (9)2.4.4 特殊拆迁项目情况 (9)2.5工程特点 (9)2.5.1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9)2.5.2 防排水难度大 (9)2.5.3 工期紧,任务重 (9)2.5.4 隧道多工作面施工,专用设备投入大 (9)2.5.5 建设标准高、管理严 (10)2.6工程重、难点对策 (10)3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11)3.1自然特征 (11)3.1.1 地形地貌 (11)3.1.2 工程地质 (12)3.1.3 水文特征 (13)3.1.4 气象特征 (13)3.2交通运输情况 (13)3.2.1 铁路 (13)3.2.2 公路 (14)3.2.3 通讯 (14)3.3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资利用的情况 (14)3.4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14)4 施工组织安排 (14)4.1建设总目标 (14)4.1.1 安全生产目标 (14)4.1.2 质量目标 (15)4.1.3 工期目标 (15)4.1.4 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目标 (15)4.1.5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16)4.2施工组织机构、队伍部署和任务划分 (16)4.2.1 施工组织机构 (16)4.2.2 施工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 (17)4.2.3 架子队 (18)4.2.4 项目队部门职能 (18)4.3总体施工安排 (22)4.3.1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22)4.3.2 施工总体安排 (23)4.3.3 施工总平面图 (24)4.4施工进度安排 (24)4.4.1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 (24)4.4.2 工程单元划分和施工顺序 (24)4.4.3 隧道施工进度指标 (25)4.4.4 隧道工程各工序作业循环时间 (26)4.4.5 进度安排 (28)4.4.6 关键线路 (28)4.4.7 施工进度计划表 (28)4.5施工组织措施 (28)4.5.1 施工准备阶段组织措施 (28)4.5.2 施工阶段组织措施 (30)4.5.3 竣工验收阶段组织措施 (31)5 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 (32)5.1大型临时工程 (32)5.1.1 施工便道 (32)5.1.2 施工用水 (36)5.1.3 施工用电 (37)5.1.4 供风设备 (38)5.1.5 混凝土搅拌站 (39)5.1.6 施工通讯 (39)5.1.7 弃碴场 (40)5.2小型临时设施 (40)5.2.1 施工场地及驻地建设 (40)5.2.2 工地试验室 (40)5.3其它临时设施 (40)5.4临设工程数量表 (41)6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41)6.1总体施工方案 (41)6.1.1 控制测量 (43)6.1.2 施工场地与临时工程 (43)6.1.3 洞口工程开挖与支护 (43)6.1.4 洞身工程开挖与支护 (44)6.1.6 施工通风方案 (45)6.1.7 结构防水方案 (45)6.2施工测量 (45)6.2.1 测量仪器设备 (45)6.2.2 线路复测及控制测量 (45)6.2.3 施工测量 (47)6.2.4 竣工测量 (48)6.3隧道工程施工方法 (48)6.3.1 施工原则 (48)6.3.2 施工指导思想 (49)6.3.3 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方法和工艺 (50)6.3.4 斜井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54)6.3.5 隧道洞身开挖方法及工艺 (60)6.3.6 装碴运输、隧道弃碴方案 (78)6.3.7 隧道洞身支护施工方法及工艺 (78)6.3.8 隧道洞身衬砌施工方法及工艺 (87)6.3.9 隧道防排水 (97)6.3.10 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法及措施 (106)6.3.11 施工通风、降尘 (107)6.4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107)6.4.1 原材料选择 (109)6.4.2 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113)6.4.3 配合比设计 (113)6.4.4 施工配合比调整 (116)6.4.5 混凝土拌和 (116)6.4.6 混凝土运输 (117)6.4.7 混凝土浇筑 (118)6.4.8 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检验 (119)7 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121)7.1隧道特殊地段施工方法及措施 (123)7.1.1 隧道浅埋地段施工措施 (123)7.1.2 突水、涌泥地段 (125)7.2长隧道快速施工的施工设备配套、施工通风方案 (129)7.2.1 隧道开挖、出碴机械配置 (131)7.2.2 施工供风 (132)7.2.3 施工供电 (133)7.2.4 施工供水 (133)7.2.5 大隧道施工通风、除尘 (133)7.3隧道地质预测预报与监控量测 (141)7.3.1 隧道地质预测预报方法 (141)8 资源配置 (163)8.1劳动力组织计划 (163)8.1.1 采用架子队的用工管理模式 (163)8.1.2 架子队主要人员的来源于培训 (163)8.1.3 架子队劳务用工的来源及培训 (163)8.1.4 专业技术工人的来源与岗前培训 (164)8.1.5 主要劳动力组织计划 (166)8.1.6 特殊时期劳动力保证措施 (168)8.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试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 (169)8.2.1 拟配备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 (169)8.2.2 拟配备本工程的实验和检测仪器设备 (169)8.2.3 设备调配及保证措施 (169)8.3临时用地与施工用电计划 (171)8.3.1 临时用地计划 (171)8.3.2 施工用电计划 (171)8.4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172)8.4.1 物资供应组织 (172)8.4.2 主要材料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173)8.4.3 物资管理 (180)8.4.4 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183)8.5资金使用计划 (184)8.5.1 安排用款计划的原则 (184)8.5.2 合同用款估算表 (184)8.5.3 安全生产经费投入 (185)9 管理措施 (186)9.1标准化管理 (186)9.1.1 标准化管理目标 (186)9.1.2 标准化管理体系 (186)9.1.3 标准化项目部 (186)9.1.4 标准化架子队 (191)9.1.5 标准化试验室 (196)9.1.6 标准化拌合站 (198)9.1.7 标准化工地 (199)9.2安全管理措施 (203)9.2.1 安全目标 (203)9.2.2 安全保证体系 (204)9.2.3 安全保证制度 (204)9.2.4 安全保证措施 (209)9.3 质量管理措施 (218)9.3.1 质量目标 (218)9.3.2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218)9.3.3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225)9.4工期控制措施 (230)9.4.1 工期目标 (230)9.4.2 确保工期的组织管理措施 (230)9.4.3 生产要素保证措施 (231)9.4.4 保证工期的施工技术措施 (232)9.4.5 搞好外部协调,争取良好施工环境 (234)9.5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235)9.5.1 施工环保措施、水土保持的目标 (235)9.5.2 环保、水保体系 (235)9.5.3 施工环保措施 (236)9.5.4 水土保持措施 (239)9.6文明施工、文物保护措施 (240)9.6.1 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240)9.6.2 文物保护管理措施 (243)9.7节约用地措施 (243)9.8冬季和雨季的施工安排 (244)9.8.1 冬季施工安排 (244)9.8.2 雨季施工安排 (246)9.9职业健康保障措施 (247)9.9.1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247)9.9.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248)9.9.3 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248)9.10隧道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252)9.10.1 隧道施工应急组织机构 (252)9.10.2 应急领导小组 (253)9.10.3应急处理程序 (254)9.10.4 应急人员培训 (254)9.10.5 突发性事件防范应急预案专项机制 (255)9.11其他措施 (260)9.11.1 廉政建设保证措施 (260)9.11.2 施工协作与配合措施 (262)9.11.3 确保民工工资发放的措施 (263)10 引用的设计文件与施工规范 (264)10.1设计文件 (264)10.2施工规范 (264)11 施工组织图表 (265)11.1附表 (265)11.2附图 (272)1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 编制依据(1)***铁路***至******标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招标补遗书、答疑书;(2)***铁路***至******标***隧道工程初步设计图、线路平面图、线路纵断面图、***隧道说明书;(3)***铁路***至***《隧道参考图》、《辅助坑道衬砌参考图》;(4)***铁路***至*****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5)现行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施工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6)本标段现场调查资料;(7)我集团公司现有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
1.2 编制范围新建***铁路***至***标***隧道线下土建工程。
1.3 设计概况***隧道设计为双线隧道,线间距4.0m,进口里程为DK395+986,出口里程为DK402+390,中心里程DK399+188,隧道全长6404m,最大埋深200米。
隧道DK397+587.97~DK399+563.43位于左偏曲线上,左线半径R=3000m,右线半径R=3005m;DK402+355.94~出口位于右偏曲线上,左线半径R=2000m,右线半径R=1995.6m;其余皆为与直线上。
隧道纵坡为人字坡,大部分为上坡,仅出口段为下坡。
坡度分别为5.1‰、坡长1500m;4.9 ‰、坡长2050m;5.1‰、坡长2700m;-3‰、坡长300m。
最大开挖断面为105.72m2。
本隧原初步设计有1处斜井,斜井与线路交会里程为DK398+500,交会处隧道正线路肩高程为67.289m,斜井长L=478m(斜长),斜井与线路平面交角为89°。
斜井内坡段最大坡度为10%,综合坡度8.81%,斜井内轮廓宽5m,高6.02m,单车道设置。
斜井不作为永久结构,施工完毕后斜井与正洞相交处设不小于3m厚C25片石砼封堵,斜井井口设5m厚C25片石砼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