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锡纯脉学特点(2018-4-2)

张锡纯脉学特点(2018-4-2)

浅谈张锡纯脉诊---梁知行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

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

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

常见:(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

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

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

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

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常见:(1)左右脉数。

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

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

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

常见:(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

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

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

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

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常见:(1)左脉细弱。

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

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

气血两亏,噎膈。

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

常见:(1)左脉沉弦。

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

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

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

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

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

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

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常见:(1)左右脉迟。

寒饮,咳吐痰涎。

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

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

常见:(1)右脉洪长有力。

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

热迫胃气不降,吐衄。

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

或实热痢。

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

常见:(1)右脉滑实。

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

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

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

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

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

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

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

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

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

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

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

阳热实证。

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张锡纯有这样的医论?本人待查)(二)三部二候1.肝肾之阴为根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

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

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

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

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

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

又浮数者,经虚热。

沉者,实热郁于下焦。

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脉之“有力”,当辨真假。

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

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

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

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

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三)结语脉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

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余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

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

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

张锡纯脉诊发微近代名医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

重温该书,体会张氏对脉诊亦多有发微创新,感悟颇深。

一、辨外感与内伤脉象浮,为外感张氏在寒解汤验案中载:一少年,孟夏长途劳役,得温病医治半月不效。

张氏诊视,见其两目清白,竟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谵语不省人事,其大便仍每日一两次。

诊其脉“浮数,右手之浮尤甚,两尺按之即无。

”张氏分析:虽然病势垂危之极,但脉浮表明病仍在太阳,且“右寸浮尤甚”,为将汗之势;其之所以将汗而不汗者,乃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应天地阴阳和而后才能有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才汗。

此证因为“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故而无汗则表证不解。

对此,张氏运用大润之剂,峻补真阴(熟地黄、玄参、阿胶、枸杞之类,约重六七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一日连进两剂),济阴以应阳,即日大汗而愈。

此案表明:病人右脉寸浮,虽表证仍在,但内伤正虚已现,故“右寸之浮大甚”,但两尺按之即无,表明两手尺脉均弱甚。

未提左脉,表明左寸无浮象。

虽有外感太阳表邪未除,但正气虚象毕露。

表证汗解,观“非必发汗之药始发汗也”,张氏大补真阴,以阴阳和达表从汗解之妙。

左脉大于右脉,从外感论治张氏记录一验案:周宝和,二十余岁,得温病,医者用药清解之,旬日其热不退。

张氏诊其脉“左大于右一倍,”且“按之有力”。

张氏分析认为:如果寒温之邪传入阳明,其“脉皆右大于左”,因为右脉阳明属脾胃也,因而认为“阳明之脉在右也”;因此,张氏认为“此证独左大于右,乃温病之变证”也;故从外感论治,方用小剂白虎汤(生石膏用五钱),重加生杭芍两半,煎汤两茶杯顿饮之,须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

右脉大于左脉,从内伤论治张氏验案:陈某,年四十余,自正月中旬,觉心中发热懒食,延至暮春,其热益甚,常腹疼,时或泄泻,舌苔微黄,其“脉右部弦硬异常,按之甚实”。

张氏认为:其“脉象不为洪实而弦硬之象者”,因胃土受侮。

亦从肝木之化也;此乃外感伏邪,因春萌动,传入胃腑,久而化热,而肝木复乘时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所致也。

因此,治用滋阴泄热之法,药用生杭芍、山药、滑石、玄参各一两,甘草、连翘各三钱,煎服一剂,热与腹痛皆愈强半,且“脉象已近和平”,又将芍药、滑石、玄参各减半,又服一剂而痊愈。

二、辨肝之虚实脉弦而有力,主肝胆火盛张氏有一验案为:一人年过四旬,胁下掀疼,大便七八日未行,医者投以大承气汤,大便未通而胁下之疼转甚(张氏注,通而未下者,此乃为实热也),张氏诊其脉“弦而有力”,知其为肝气胆火恣盛也,投以金铃泄肝汤(川楝子、乳香、没药,三枝、莪术、甘草)加柴胡、龙胆草,服后须臾大便下,胁疼顿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