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学教学大纲

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学2、课程性质:专业3、周学时/学分:2/2,实训部分,1学分4、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5、使用教材: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二、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献起源极早,而形成为专门之学则较迟。

以“文献学”为专门学科者,晚近始有所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部分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以来,逐渐列入了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叙述其历史发展与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整理利用它的方法与理论。

任务是探讨和阐述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流传过程、结集编纂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献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评介。

教学分四部分进行:一、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

二、介绍文献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

三、以重要文献学家、重要历史典籍和重大事项为线索,阐述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史。

四、系统介绍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了解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目的是认识文献的演变过程,扩展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利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或古籍文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中国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注:此计划,可视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变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1、考核方式:笔试与其中作业、实训成绩相结合2、成绩评定办法:实训成绩10%,期中作业20%,期末考试70%。

六、理论部分第一章概论(教学时数2)一、文献与历史文献二、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与任务四、历史文献学的地位与相关学科1、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2、历史文献学与史料学3、历史文献学与史部目录学4、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5、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编纂学6、“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历史文选”教学7、历史文献学与古籍整理教学目的:认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与任务,学科理论体系结构,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文献、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

教学方法: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

2、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第二章文献形体与类别(4学时)第一节记录文献的载体类别(电脑示图)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胶片与磁带光盘第二节历史文献的传抄方式一、从口头传抄到书面传抄二、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三、现代技术载体文献1、缩微文献2、机读文献3、音像文献第三节文献类别一、四部典籍文献、丛书、类书二、史部文献类别1、编年体文献2、纪传体文献3、纪事本末体文献4、纲目体文献5、典志政书体文献6、别史、杂史文献7、地理、方志文献8、传记、学案、笔记文献9、史论、史评、史考文献10、金石文献11、档案文献12、谱牒文献教学目的: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文献的制作过程,了解各类历史文献的源流、体例、价值、主要书目。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各类历史文献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复习思考题:1、我国文献载体经历了哪几种形式。

并指出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2、雕版印刷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三章历史篇(12学时)第一节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2学时)一、概述二、孔子整理六经三、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四、刘向、刘歆校理群书自创体例五、班固创立史志目录六、郑玄校注群经教学目的:了解先秦两汉时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产生形成的历史,孔子、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固、郑玄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孔子整理流经的内容、方法,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注经。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为什么说先秦两汉是历史文献学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2学时)一、概说二、图书四部分类发的确立三、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注释和校勘学成就四、唐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五、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教学目的:了解在魏晋六朝分裂动荡时期至隋唐社会安定这一历史时期中,历史文献学怎样发展变迁并迅速成长起来。

教学重点:裴松之《三国志注》,《隋书经籍志》,刘知几。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2、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第三节两宋辽金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4学时)一、概说二、北宋馆阁校勘三、宋代类书的编纂四、郑樵的历史文献学理论成就五、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六、《永乐大典》的编撰及其价值七、胡应麟、祁承业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教学目的:了解在魏晋六朝分裂动荡时期至隋唐社会安定这一历史时期中,历史文献学怎样发展变迁并迅速成长起来。

教学重点:馆阁校勘、郑樵的文献学理论贡献、《文献通考》、《永乐大典》、胡应麟、祁承业。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两宋辽金元明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

2、郑樵、马端临、胡应麟、祁承业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永乐大典》的编撰及其价值第四节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2学时)一、概说二、清代乾嘉考据学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1、对古籍的校注、辨伪和辑佚2、对旧史的改写、补作和考证3、方志与谱牒的编纂三、清代的编纂成果大型类书丛书政书四、文献学家章学诚五、清代其它著名文献学家介绍教学目的:了解政治高压下乾嘉学派考据学形成及其成就,其它著名文献学家的贡献。

教学重点:乾嘉考据学派、《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纪昀与《四库全书总目》、章学诚。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明清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高峰时期。

2、章学诚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乾嘉考据学派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五节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一、概说二、整理古籍成果的出版三、出土珍本文献四、培养专业人才五、著名文献学家与历史文献学研究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洪业、张元济、顾颉刚、陈垣、王重民、郭沫若教学目的:了解“五四”以来的新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新成就和有突出贡献的文献学家。

教学重点:近代转型特点,新时期文献理论和方法研究及古籍整理的成就。

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洪业、张元济、顾颉刚、陈垣、王重民、郭沫若等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近现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发展时期。

2、“五四”以来新时期的历史文献学有什么新特点。

第四章研究整理利用文献的方法(18学时)第一节目录(6学时)一、目录与目录学二、目录学的功用三、解题、序四、目录的分类1、六分法(《七略》、《汉书·艺文志》)2、四分法(三国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勖《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3、其它分类法(九分法—王俭《七志》;十二分法—郑樵《通志·艺文略》)4、现代图书馆目录五、图书目录的类型1、按图书内容分2、按编制体例分3、按修撰者身份分4、史志目录6、方志目录7、版本目录六、云南地方史目录教学目的:阐明目录学是治学之本,有指引读书门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怎样利用书目和现代图书馆目录查找资料;了解和掌握史部文献的分类源流、体例、价值、主要书目,为有志于史学的青年,深入研读中国历史文献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目录、目录学、目录分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复习思考题:1、中国古代目录学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

2、古代目录在基本结构与分类体系方面有哪些特点?3、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作用。

作业:1、阅读《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大小序,了解古代四部分类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2、抄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序、15个细目中选1个细目的序、一篇提要,以所抄内容为例,说明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结合阐述目录学的功用3、查一查你家乡的新旧地方志,看一看能否发现一些有意义的资料线索。

4、编制一份有关云南地方史或民族史或历史文献学中你感兴趣的课题目录(含史料目录、当代人研究论著目录)。

著录项目:著作名称、论文名称、作者、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时间。

(史料、当代人研究著作时间不限,尽量收全;期刊收1994年至今)。

5、根据所选课题目录,选一部史料阅读,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纂写方法,纂写该书提要。

第二节版本(2学时)一、版本与版本学1、版本源流2、版本学的定义二、纸书的装帧与版式1、装帧2、版式三、版本学的功用四、版本的类型1、按刻书时代分宋本金本(又称平水本)元本明本清刻本2、以刻书单位分(见书282页)官刻本(监本、内府本、经厂本、殿本、王府本、藩府本、书院本、局本)家刻本坊刻本3、按刻印地区分浙本建本蜀本麻沙本眉山本平阳本高丽本东洋本越南本4、根据墨色分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5、根据开本和版式分袖珍本巾箱本大字本小字本插图本绣像本百衲本6、根据刻印方式和先后分祖本原刻本初刻本和后印本重刻本翻刻本和覆刻本影刻本影写本递修本排印本7、其它常用版本名善本珍本孤本旧版旧抄本残本配本单刻本与丛书本邋遢本与花脸本写刻本8、二十四史的版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方法教学目的:了解版本的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版本的基本特征;版本的基本形态与书籍制度;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何利用版本学的知识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等问题。

教学重点:版本、版本学、版本学的功用、善本。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仿制品、书影展示。

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要掌握版本知识和对版本进行鉴别?2、鉴别版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他们各自有哪些局限?3、我国雕版印刷的历史及其各时期的特点。

4、什么是善本?读书为什么要选择善本?作业:利用邵懿辰撰、邵章续录《赠订四库简明目录表注》查出下列书籍的版本情况(抄出书名、卷次、作者名、注者名,数出版本数即可。

版本数包括[续录][附录]在内。

按学号顺序,一人抄出一书的著录内容。

)。

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晋书6、宋书7、南齐书8、梁书9、陈书10、北齐书11、周书12、隋书13、南史14、北史15、旧唐书16、新唐书17、旧五代史18、新五代史19、宋史20、辽史21、金史22、元史23、明史24、竹书纪年25、后汉纪26、资治通鉴27、资治通鉴考异28、资治通鉴目录29、通鉴地理通释30、通鉴纪事本末第三节校勘(2学时)一、校勘、校勘与校对、校勘与校雠二、校勘学与校勘源流三、校勘的功用四、校勘的内容五、校勘的方法1、校勘的一般程序2、死校法与活校法3、陈垣的校勘四法六、校勘实践七、校勘原则八、校勘记的处理1、三种写法:①异文校记②改正校记③存疑校记2、三种形式:①附加法②夹注法③单独成书3、三个内容:①列出已经校定的文字②指出所修改字原作某字或原脱某字③申述校改或校补的理由教学目的:了解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讹误的原因和校勘的内容,掌握校勘的方法和校勘记的写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