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练习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75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团结与互助的利马纲领》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

这表明不结盟运动将致力A.反对美苏霸权主义B.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C.解决内部的矛盾和纠纷D.维护世界和平2.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材料反映了①主权在民的原则②州政府服从联邦政府③权力的制约与平衡④联邦制原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变局”和“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王朝的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清帝退位4.《左传》载,郑庄公寤生因出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欢他,而弟弟段却很受母亲宠爱。

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

姜夫人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改立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理由没有答应。

这反映了西周的A.宗法制B.皇帝制度5.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

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方国”到“封国”C.从“封国”到“帝国”D.从“帝国”到“共和”6.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时,应该升起的中国国旗是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C.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D.军政府的十八星旗7.“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

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

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

”“他们”是指A.启蒙思想家B.空想社会主义者C.马克思主义者D.民族主义者8.马克思曾指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当时的关税是全世界最轻的,下列选项与此现象形成直接相关的是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9.“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

“当时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世袭制10.在克利斯提尼时代,“自治区是城邦的基本政治分支机构。

它是一个区域单位,类似现代的选举区”。

克利斯提尼划分“自治区”的依据是A.居民构成B.地域位置C.血缘关系D.经济实力1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的笑声。

主要是因为A.新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C.新中国与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D.新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2.“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材料主要反映出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13.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的是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B.在地方设节度使C.设枢密使管理军事D.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14.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

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的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奠定这种建筑规划格局的法律文献是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1787年宪法15.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

”该体制是A.宗法分封体制B.“丞相”体制C.监察体制D.科举选官体制16.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17.歌曲《始业式》唱道:“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

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

国旗五色飘飘,旭日正相照。

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以上歌词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中华民国初期18.2021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8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某高三历史班同学举办了一个座谈会。

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巴黎公社具有自发性、偶然性②巴黎公社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的③巴黎公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权④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的程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19.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0.抗战时期的某一战役,“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它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锻炼、考验了八路军的作战队伍”。

相关战役是A.徐州会战B.武汉会战C.平型关大捷D.百团大战21.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22.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23.自秦朝开始,中国形成了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

其中,宋朝中枢权力机构实行A.三省六部制B.二府三司制C.一省制D.三公九卿制24.“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中书省被废除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25.1789年6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宣布:“这个议会,而且只有这个议会,才能说明并提出全体国民的共同意愿;在君主和这个议会之间,不再有任何否决权或任何否定的权力。

”材料反映出法国A.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联邦制政权B.国民议会想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C.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D.已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

最美的城邦,其大小必然有限度……一个城邦,如果像一个民族国家那样,人口太多了,虽然在物质需要方面的确可以充分自给,但它既难以构成一个真正的立宪政体,也就终于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城邦。

”同样,孟德斯鸠也认为:“从自然特质来说,小国宜于实行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由开明的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只能由一个专制君王来维持。

”根据材料概括亚里士多德及孟德斯鸠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表明态度。

(要求:观点明确;结合材料和中外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27.2021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

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

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

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

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原因。

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可知是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的,不结盟运动将致力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致力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与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不结盟运动将致力于解决内部的矛盾和纠纷,排除C;材料主旨是致力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排除D。

所以选B。

2.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均没有体现联邦制的内容,所以排除掉②,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