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要留住城市的记忆

为什么要留住城市的记忆

为什么要留住城市的记忆
——冯骥才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城市记忆的作用和意义,提高 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懂得怎样有效 保护和延续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3、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领会 其对体现主题的作用。
2
冯骥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 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民进成员。1942年出 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 区慈城镇)。冯骥才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 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
结合现实,思考现如今全国去特色化的建筑, (加快城镇化进程)有些怎样的弊端?

课后阅读: 冯骥才《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易中天《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14
3
题目:
“城市的记忆 ”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指现在的文化; 二是指过去的文化;
“留住”:
一座城市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需要事迹,形成自 己的文脉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因此,要有效保 护和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4
文章结构分析:
一(1):连续五问,突出强调记忆的重要性。 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
9、保留记忆即尊重完整性和真实性。
10、强调要保护城市记忆,不被后代嘲骂。
7
老北京的风貌
8
今 天 的 北 京
9
10
南 京 今 昔 ( 秦 淮 、 玄 武 门 )
杭 州 今 昔
11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英国
12
思考:
城市的记忆中非物质的、物质的内容?纵向的 有些什么?横向的又有些什么?我们如何对待和理 解?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 本,如散文《珍珠鸟》。冯骥才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 表作家。2016年3月24日,入围中国出版集团公布2016年第二期“中版好 书榜”。2018年1月,冯骥才的小说《激流中》在2017收获排行榜长篇非 虚构榜(专家榜)排名第8。8月11日,其作品《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 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不自觉的
物质的 非物质的 横向的 纵向的
3、城市似人,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4、强调城市的个性价值和文化意义
5、突出对城市保护要有自觉性 6、突出写人要有理性记忆,呼应第2段。 7、记忆是有选择的 8、城市记忆有人文特征,且被广泛认可,有时代特征。
6
三、(9~10):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历史遗存的拆除,表达忧虑 之情,并进一步呼吁,要真实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
为什么需要记忆?
记忆什么? 有什么用? 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 吗?
5
二(2~8):从不同的维度解读城市的记忆,强调一个城市的记忆首先要有 人文特征,有文化内涵,能够赋予一座城市特别的意义;其次,它要得到人 们的广泛认可,有时代的特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2、两种记忆的区别:自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