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说课稿
四川省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阳红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省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的参赛选手阳红秀。
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
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
我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由胡炳元、文春帆总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电工电子类)》《力的合成》是第一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的内容,其地位体现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第一节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是在学生学过了力学中的三个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法后的一节,将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同样是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石。
在物理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力的合成,会把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用一个力进行等效代替,对于处理后续课程中的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物理核心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矢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知识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刚接触到矢量,数学向量知识滞后,对矢量的运算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缺乏生活经验、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如长度、时间、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由于职高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心理上有自卑感、意志力较薄弱,自控力不强等这就特别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15、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上已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分析力和逻辑思维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上已具备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如图示法,计算法,三角函数知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从力的作用效果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⑵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过程与方法:
⑴体会等效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
⑵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⑶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共点力、合力、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难点:探究过程的设计,利用实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他们之间遵循的运算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节课设计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通过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使学生发现力的合成规律。
从而突出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教法:情境教学法、行动导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教学的开始利用小实验创设一个教学情景,事先准备好一个装满书的大书包,让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单独提起;再让另一个同学和这个同学一起提起,让这个学生说一下前后两次用力是否一样。
再让这两个同学一人抓紧一根书包带,成不同的角度提起书包,角度不同,用力是否一样。
通过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一个力的效果与多个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都平衡了物体的重力,为当物体受到多个力时怎样求它们的合力做了铺垫。
通过情景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又准确恰当的引出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共点力、合力、分力以及力的合成概念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问题一:方向相同的两个共点力如何合成?问题二:方向相反的两个共点力如何合成?这两个问题是对初中已学知识的回顾,学生很容易回答,进而引出问题三:那么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怎样合成呢?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立刻回答,引导学生分析通过设问:在提书包的例子中两个同学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教学第二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各小组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设计方案。
在每一小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及合力;
(2)怎样使分力的作用效果和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3)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可以直观简洁的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各小组分别讨论,经相互补充和完善后,形成探究方案。
并将各组已制定好的探究方案进行交流,经互相补充和完善后形成。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角度的两力的合成,教师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每次试验中要将接点O 拉到同一个位置,让学生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对实验的注意事项有所了解。
(注意事项:1、水平使用弹簧时要调零,在拉弹簧的过程中要保
持与木板平面水平,弹簧的伸长方向要和所测拉力的方向一致,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和刻度板或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合力.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
然后让学生讨论: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 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解惑。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用虚线连接分力和合力的图示的末端,引导学生看看可能是什么图形?再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选出一个小组的探究成果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1)平行四边形定则(播放动画,加深理解)(2)矢量运算的普遍适用性
利用课件演示并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
教学第三环节: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
1.二力合成
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
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分别用作图法和公式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中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经过比较得出两种方法的特点.作图法直观、简单,但不够精确.计算法精确,但比较麻烦.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时也要作平行四边形,只不过作平行四边形时不用取标度、各边的长度不用太严格.因此,不论选择哪种做法,正确地作出平行四边形是基础。
2.多力合成
先求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得到合力。
教学第四环节:教师小结巩固新知
1.知识点归纳
(1)相关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2.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几个力的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代数和。
B.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这几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分力。
C.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小于这几个力中最小的一个。
D.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这几个力中最大的力
归纳本节知识可以梳理知识体系,通过选择题的分析加深对分力与分力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活动探究
思考:
1.两个力共点力的合力大小范围?
2.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是否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怎样理解?
3.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分力的大小吗?
【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
一、共点力、分力、合力四、合力求解
例题
七、说教学反思
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间交流合作,培养集体协作意识,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并完善方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
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
课堂,为其进一步探究留下拓展的空间。
简言之就是:提问复习,实验引入,巧妙设疑;突出重点,体验方法,突破难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究主线;启迪思维,尊重科学,提升素质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