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

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2.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3. 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的精神病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4. 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

它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难动摇他的信念,妄想大都出现在精神病状态下,如精神分裂症。

5. 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患者坚信他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

受妄想的支配可拒食、控告、逃跑或采取自卫、自伤、伤人的行为。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精神病。

6. 夸大妄想:患者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

可见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7. 罪恶妄想:又称自罪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宽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患者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

主要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8. 物理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感。

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而不能自主。

此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殊性症状。

9. 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围绝经期及老年期精神障碍。

10. 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

指患者觉察到自己的思想还未往外表达或不想表达出来就已被许多人知道,尽管患者说不清自己的思想如何被别人探知,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

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11. 关系妄想:患者将环境中和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和他有关的。

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12.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

述说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

多见于躁狂症。

13. 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

多见于抑郁症。

14. 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15.逻辑倒错性思维:主要特点为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狂。

16. 记忆增强:病态的记忆力增强,对病前不能够回忆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

17. 遗忘: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验。

见于癔症。

18. 刚塞综合征(Ganser syndrome):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的问题给予近似错误的答案,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

19. 定向力: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20. 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部相符的过分的愉快、欢乐。

21.情感低落:患者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黯,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

22. 焦虑:是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致搓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3. 恐惧: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

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4. 情感不稳:表现为情感反应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幻莫测。

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5. 情感淡漠: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

可见于单纯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26. 易激惹性:表现为极易因小事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一段时间一般较短暂。

常见于疲劳状态、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型精神病患者。

27. 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手示意。

见于癔症及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8. 嗜睡: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较轻微。

在安静环境下经常处于睡眠状态,但接受刺激后可以立即醒转,并能进行正常的交谈,只是比较简单,刺激一旦消失患者又入睡。

29. 昏睡:意识清晰度水平较意识混浊低,环境意识及自我意识均丧失,言语消失。

患者对一般刺激没有反应,只有强痛刺激才引起防御性反射。

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30. 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

对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吞咽、防御,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

31. 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此时不仅有意识障碍,且有动作增加,患者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思维零乱,对周围环境不能正确辨认。

32.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身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和判断能力,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

33.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酒精等。

34.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咖啡因、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

35. 大麻:大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致幻剂,适量吸入或食用可使人欣快,增加剂量可使人进入梦幻,陷入深沉而爽快的睡眠之中,主要成分为四氢大麻酚。

36. 致幻剂:能改变意识状态或感知觉,如麦角酸二乙酰胺(LSD)、仙人掌毒素、苯环己哌啶(PCR)、氯胺酮等。

37:阿片类:包括天然、人工合成或部分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如海洛因、吗啡、鸦片、美沙酮、二氢埃托啡、哌替啶、丁丙诺啡等。

38. 挥发性溶剂:如丙酮、汽油、稀料、甲苯、嗅胶等。

一、试述神经症的基本概念和共同特征。

答: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或易疲劳、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疑病、多种躯体不适感等,这些症状在不同类型的神经症患者中常常混合存在,病程大多持续迁延。

其共同特征为: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社会功能相对完好,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患者有相当的自知力,疾病痛苦感明显。

三、试述恐惧性神经症的临床特点。

答:恐惧症是指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

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的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致极力回避所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影响正常的活动。

四、试述焦虑症的临床特点和基本类型。

答: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

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

焦虑性神经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是继发于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等的焦虑都不属于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有以下两种常见类型:1.广泛性焦虑症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缓慢起病,以经常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要临床相,如过分担心、紧张、害怕等。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口干、出汗、气急、尿频、尿急等与运动症状,如轻微震颤、坐立不安等。

2.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症。

通常无明显诱因,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和特殊恐惧处境下,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

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过度换气或呼吸困难等。

惊恐发作通常起病急骤,终止迅速,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

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醒,高度警觉,发作之后仍心有余悸,产生预期性焦虑,担心下次再发。

不过这时焦虑的体验不再突出而是代之以虚弱无力,需经若干天才能恢复。

七、试述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答:本病通常在青少年期起病,也有起病于童年期者。

多数为无明显诱因缓慢起病,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

可以一种为主,亦可几种症状兼而有之。

以强迫观念最多见,强迫行为多系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行为,常见的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洗涤等。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

患者体验到冲动或观念系来自于自我,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强迫症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以及其他神经症症状,但都不成为主要临床相或属继发于强迫症状。

八、试述疑病症的临床特点答:疑病症较为少见。

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

病人对自身健康的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过分关注,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情况很不相称,经常诉述不适,并四处求医,但各种客观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师的解释均不能打消患者的疑虑。

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属于本症。

九、试述神经衰弱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神经衰弱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脑功能衰弱症状是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包括精神易兴奋与易疲劳。

易兴奋主要表现为联想与回忆增多且杂乱,思维内容倾向于兜圈子重复,使人感到苦恼。

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或专注于某一主题,而且外界无关的刺激也易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易疲劳主要表现为能量不足、精力下降,工作稍久就觉得疲惫不堪;精神易疲劳至今仍是神经衰弱病人的主要特征。

2.情绪症状主要为烦恼、易激惹与紧张。

其特点是:①病人感到痛苦而求助;②病人感到难以自控;③情绪的强度及持续时间与生活事件或处境不相称。

3.心理生理症状最常见者为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等)与肌肉紧张性疼痛(紧张性头痛、肌肉酸痛)。

此外,还可表现多种躯体不适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

一、简述塞里(Selye)的应激学说。

答:加拿大学者Hans Selye认为,不论外界何种刺激,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心理社会的刺激作用于机体后,无论刺激性质如何,机体均会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此时,机体主要有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变化,形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警觉期,动员全身各系统的机能进行适应,此时,机体尚未产生适应性。

第二阶段为抵抗期,机体动员全身的防御机制,抵抗的能力高于正常水平,是适应的最佳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