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第六章:30年代小说(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其他)第一节:矛盾一: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1:文学批评家沈雁冰2:小说家矛盾—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贡献:提供了现代都市长篇小说的范本,提供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种人物典型3:文学史意义:驾驭长篇的能力,塑造典型的才情,宏大豪迈的叙事,精雕细刻的工夫,批评视角的敏锐值得称道社会剖析小说概念由北大教授严家炎于1982年提出,指以矛盾为代表,包括吴组湘,沙汀,艾芜,王仁叔,叶紫等在内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社会理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创作达到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走向的目的。

特点: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以阶级斗争为表现重心,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受到影响二:《蚀》三部曲1:内容表现大革命运动前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2:《幻灭》静女士慧女士描写了不谙世事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静的性格悲剧—叙述者及文学史对静女士都持批判态度静女士并非文学史或权威叙事者所谓的弱势女性,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的现代新女性,静对学潮,革命的冷眼旁观与疏离态度及对革命的幻灭感受,呈现了矛盾对革命的理性反思与批判3:《动摇》摇摆不定的革命者方罗兰;魅力四射,现代开放的新女性孙舞阳;投机革命的反动分子胡国光(这一形象开启了左翼文学塑造反面人物的模式—凶残,贪婪,狡诈,道德败坏)4:《追求》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苦闷颓废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甘寂寞,但所有的追求都以幻灭告终,小说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张曼青:政治/教育/婚姻朱近如;王仲昭:报纸革命/陆俊卿;章秋柳:成立社团/以爱情与身体点燃他人;史循:嫉妒颓废/追求自杀5:《蚀》三部曲的评价艺术上比较粗糙情趣上也不够平衡(身体叙事,男性欲望眼光,热衷于情色描写)但近年来却好评渐增,其值得肯定之处有①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呈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特征:性感,开放,追求刺激,崇尚享乐,有着强悍泼辣的生命力和反封建的叛逆性②反思革命的激情与理性,小说以真挚饱满的激情,融入矛盾自身的经验,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反映大革命运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清醒的批判精神③思想与艺术都超过了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恋爱”小说“革命+恋爱”小说: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现象。

代表作家: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野怨》丁玲《韦护》洪灵菲《流亡》三部曲华汉(阳翰生)《地泉》特点:革命与恋爱是最重要的叙述元素,革命的浪漫蒂克,概念化,模式化(公式主义的结构+脸谱主义的人物)三:《子夜》1:内容吴荪浦的家庭人物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吴荪浦实业救国的理想“双桥王国”;吴荪浦兼并小厂与镇压罢工;农村暴动与都市罢工;吴荪浦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争;乡绅,知识分子,太太小姐的都市生活;吴荪浦在三条战线作战,最后失败2:矛盾创作《子夜》的背景和预期背景:《蚀》系列的意识形态批判与矛盾的文坛处境;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现实;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预期:(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主题)白色都市与赤色农村的交响曲,揭示中国社会走向:民族资产阶级的垮台3:《子夜》的成功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的赞美;读者反应;高额的稿费版税4:《子夜》的文本裂隙/缝隙裂隙:①“完美艺术世界”的破绽,超出作者预期和掌控的文本裂隙反而使文本更富于文化内涵和审美张力②结构:“农村革命运动”线索的游离③情节的不真实:王妈事件/瞿秋白的建议④意识形态的暧昧:对吴荪浦的由衷赞美裂隙之因:①矛盾创作《子夜》的心理背景,有意识的政治功利心理→政治主题:改变文坛的处境,显示革命立场②无意思的补偿心理→童年创伤/卢鉴泉③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感性的冲突造成了文本裂隙5:吴荪浦形象(典型的塑造/屠维岳的作用)①从性格魅力上看,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有雄才大略和骑士精神的铁腕人物②从命运上看,虽理想远大,奋斗不息,最终却失败了,他是一个生不逢时的硬汉型英雄③阶级印记与民族国家印记:既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又有中国人最普遍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6:《子夜》的文本分析①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小说—以都市阶级斗争为主要描写对象②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左翼批判立场③典型人物塑造:资产阶级英雄,都市知识分子,现代都市女性④文类特征:写实与浪漫,颓废并存⑤现代性艺术手法:心理描写与象征的成功运用,林佩瑶,吴老太爷⑥小说的结构:史诗风范。

宏伟开阔的网状结构纳尽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各种社会场景,各个阶层的人物。

精雕细刻地展现人物精神世界及伦理观念的变迁:吴老太爷,冯氏父女,惠芳⑦不足:结构的不完整;某些情节描写不够真实;工人,革命者形象有些概念化四:《腐蚀》1941年5月香港《大众生活》赵慧明的原型五:《霜叶红似二月花》1:内容与艺术:写辛亥至五四前夕江南小镇的社会生活,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新兴资本家和豪绅地主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场面宏大,情节复杂,语言典雅,富有民族风格,精美的残简;阶级冲突/经济,文化,精神上的新旧冲突;结构,人物,语言,叙述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红楼神韵)—“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民族形成”问题讨论2:人物形象张恂如,钱良材,黄和光/张婉卿,许静英张婉卿形象,人物原型(矛盾母亲)儒道墨三家互补的理想人格模式,体现了矛盾审美理想中对真善美的极致崇尚——这可以视作矛盾对其前期理想思维模式的反驳第二节:老舍老舍之死,老舍一生最具思想文化价值,最具历史反思意义的事件,是他的自杀。

巴金“老舍的死让经历了文革并活了下来的文人觉得忏愧”老舍之死为现代知识分子唱出了一曲正义的绝响,让我们反思的是文革,中国乃至世界与人类的生存(疯狂,理性,正气,尊严)一:老舍小说的主要特色1:老舍通过对北京市民形象的传神塑造来实现他对北京文化(官本位思想,面子,礼仪,等级,排场,享乐主义)与民族劣根性(懒散,中庸,世故,圆滑)的反思和批判《赵子曰》:官本位思想《老张的哲学》:小市民市侩哲学《二马》:官本位思想,名士做派《离婚》:平庸2:以地道的北京方言表现北京的地方特色,风俗人情和市民文化心理,这使老舍的小说有鲜明的”京味”;取材的地域文化特色;北京市民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纯正的北京方言,平易,亲切,新鲜活泼,在表现北京的风俗人情方面极为生动3:幽默味幽默是智慧的体现/以幽默著称的现代作家:鲁迅的犀利泼辣;梁实秋名士般的从容典雅;钱钟书学者式的睿智机趣;老舍的幽默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平实观察和传神表现,市民立场和人道情怀决定其幽默的特征是温和的讽刺,谑而不虐二:《骆驼祥子》1:祥子的悲剧人生创作起源:听了一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祥子悲剧人生的三个阶段①精进向上:为理想而奋斗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事业理想:买车,拉自己的车;婚姻理想:到乡下去娶个年轻力壮,吃的苦,能说能做的姑娘,一清二白的姑娘;顺手牵羊捡骆驼是人性弱点的最初呈现。

②不甘失败:祥子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和对虎妞强加于他的性纠缠的反抗,挣扎;事业与婚姻两条线索同时发展:买车被抢——(诱惑)——有钱被抢——(骗婚)——买车卖车——(葬妻);既充满向上的执拗精神,又有一丝现实难以抗拒,理想难以实现的悲观丧气;一夜情,婚姻以及虎妞难产时的心理,是其人性恶的发展③自甘堕落:人性的沦丧。

人性的堕落:苟且,逃避,怨毒,沉沦,麻木,出卖人命;祥子悲剧的深刻性不仅在于人生的无出路,更在于美好的人生被毁灭。

内容概括:小说以祥子事业,婚姻的失败和人性的堕落,揭示了个人奋斗者的无望与黑暗社会对美好人性的吞噬2:祥子的形象特征①祥子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奋斗者,由要强到堕落,其人生悲剧与人性悲剧,呈现了底层个人主义者无望的人生;与吴荪浦的比较②祥子悲剧的根源;社会现实环境:下层社会的生活艰难;个人生活遭遇:不幸,虎妞;思想局限与性格弱点,强烈的封建农民意识和小市民心理的混杂;自暴自弃(狭隘眼光,男权思想,性禁忌者,小市民占便宜心理)③祥子悲剧的意义:社会批判/人性批判3:虎妞形象①虎妞的粗野凶悍,精明能干,敢做敢为,是广大胆大泼辣,个性分明的原生态女性;年龄:三十七八岁。

雄化特征:虎头虎脑,什么都和男人一样②违背传统的女性审美标准的虎妞,其实就是个被妖魔化的女性;男性的女性想象:天使与恶魔;“丑,老,厉害,不要脸”从外貌,年龄,能力,道德方面呈现了祥子/作家的男权立场和男性审美/欲望眼光抗拒虎妞的祥子为何会爱上小福子?“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节俭”;皮肉生涯的被迫:风险与牺牲;义士救风尘的传统和男性的英雄期许③虎妞又是女权主义倡导者眼中的英雄。

其魅力在于她没有被男权社会的规范与道德驯化;两性关系上的主导者,泼辣大胆的欲望主义者,其性爱深刻突破了文明,伦理的束缚,把女性在男权压抑下不能表露的欲望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这种形象较为少见,很受女权主义的推崇④虎妞也颇多人性缺陷,如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小市民市侩习气及扭曲变态的性心理。

虎妞对祥子是否是爱情?因缺陷,虎妞形象更显真实生动,也才能从传统女性形象中脱“颖”而出⑤虎妞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而在于爱情和婚姻的不幸;对爱情与幸福的正常欲望长期被压抑;一个无人关心的剩女;他导演的婚姻带来的并非幸福4:如何理解《骆驼祥子》的悲剧?①悲剧的层次:人生悲剧;人性悲剧;命运悲剧②悲剧原因:外在环境,现实社会的逼迫自身人格缺陷:自身限制,自我放弃(祥子);欲望的极端与自私(虎妞)③悲剧的意义:老舍通过祥子的悲剧把社会批判提升到了更为深刻的人性与文化反思;人对于苦难究竟能承受多少?当人面临不幸,怨天尤人时,是否更该审视自己?代表现代性的都市文明是否只能扼杀来自乡野的健康人性5:为什么《骆驼祥子》被公认为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①体现了老舍小说的基本特色:北京市民文化心理的劣根性,京味,幽默②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③强大的悲剧感染力量三:《四世同堂》《微神》《月牙儿》1:《四世同堂》:文化意向,时间,空间①以“小羊圈胡同”祈家四代人为中心,表现北京市民8年抗战中的艰苦生活与心灵挣扎,既是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史,也是民族奋起的启示录②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既批判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也颂扬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钱默吟形象地揭示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国家存亡之际的蜕变和更新。

2:《微神》《月牙儿》①以抒情笔法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②《微神》:唯一的爱情小说,意向与梦幻的结合,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使小说具有极强的抒情色彩,充满了对青春爱情的怀念与感伤③《月牙儿》女性叙述视角,“月牙”意象的成功运用,造成小说凄切哀婉的格调与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第三节:巴金巴金简介:人生道路;无政府主义,笔名的来历;1929年《灭亡》:杜大心,无政府主义者,刺杀,我写的是感情,不是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