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第一节:老舍创作道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离婚》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

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1、老派市民:《二马》老马《牛天赐》牛老四《离婚》张大哥《四世同堂》祁老人2、新派市民(洋派青年)(1)西崽:蓝小山《老张的哲学》丁约翰《四世同堂》(2)纨绔子弟:《离婚》张天真《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招弟3、底层市民《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4、理想市民(侠客兼实干家)《老张的哲学》赵四《赵子曰》赵景纯《二马》李子荣《离婚》丁二爷《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京味”与幽默2、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官样”文化特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1、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2、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三、老舍的语言艺术①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②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语文学性统一起来。

第二节《骆驼祥子》1、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一、强者沉沦的悲剧: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二、悲剧原因:①客观: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②主观: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他的前期共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⒈前期题材:(1)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家》。

⒉巴金前期小说代表作:①处女作:《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富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又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热、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谓地牺牲了自己。

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③《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第二节《激流三部曲》“激流”的含义:1919年至1924年,中国正处与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折时期。

作品反映在这一历史激流中,一方面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⑴高老太爷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⑵觉慧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他对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⑶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性格:委曲求全、懦弱顺从有责任感,忍辱负重◆是新旧交替时代的承载者⑷其他人物形象:鸣凤:纯洁刚烈梅芬:温顺驯良瑞珏:善良厚道冯乐山:荒淫残忍四老爷:狡猾贪婪五老爷:腐化堕落四太太(王氏):阴险奸诈(二)《家》的艺术结构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三)《家》的艺术风格——青春型真诚热烈的青春之歌。

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

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

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第三节《憩园》:旧主人:杨梦痴(杨老三),儿子杨小寒新主人:姚国栋,儿子小虎第四节《寒夜》《寒夜》的艺术风格——深沉题材:小人小事基调:悲哀、忧郁主题:探讨人性、揭示人生世相第一节沈从文创作道路一、边城湘西的叙述者、歌者①沈从文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的。

②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但他已不是原生态的“乡下人”,实际上从进入北京城之后,他就拥有了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

③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作为京派作家的沈从文写乡下人,多表现他们纯朴的乡村灵魂,但是这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性格,缺乏思想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抗争,他们或是完全依附他人,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而在沈从文笔下,却是赞赏多于批评,鲁迅从现实和未来吸取小说的理想和激情,沈“民族品德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类的“不可知的命运”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陋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持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属于使文明趋于健康的文学警示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⑦特色:牧歌式的诗意和弥散其间的凄然美感。

⑧创作所受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文体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受废名(冯文炳)的影响比较大,而汪曾祺等一些后辈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湘西世界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生命的庄严,人性的朴厚,人情的纯美,是沈从文笔下永恒的主题。

(1)未被现代文明浸染扭曲的人生形式,是爱与美结合的神性。

《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阿黑小史》、《神巫之爱》(2)文明浸染引发的人生悲剧表现出的底层人民的本性:《萧萧》、《柏子》、《丈夫》、《石子船》2、都市人生“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你们石头打他的妇人,我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1)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绅士的太太》、《有学问的人》、《或人的太太》(2)知识分子:《八骏图》、《焕乎先生》、《一日的故事》第二节《边城》一、湘西世界①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

②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边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园旅行,却相借重桃园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边城》人物形象:翠翠:天真纯洁老艄公:善良、正直、纯朴团总:仁爱、宽厚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宁静自足的生活,纯朴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

四、文体作家:1、创作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沈从文也因此被称为“文体作家”。

往往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沈从文称之为“情绪体操”、“情绪散步”。

2、文学语言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曹禺(1910 — 1996)一、“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挣扎与残酷《日出》:倦怠与飞《原野》:爱与复仇二、曹禺创作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雷雨》到《原野》特点: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事件非生活中常有。

(戏剧化的戏剧)②第二阶段:代表作《北京人》特点:现实性增强,戏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

(生活化的戏剧)③第三阶段:从《明朗的天》到《王昭君》特点: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性增强,艺术性有所下降。

◆《雷雨》“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

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它太宏阔,太复杂。

我总觉得有一种汹涌而来的感情,催动着我发泄长期压在心头的愤懑。

”“我写的是…一首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于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第二,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间世的冷酷。

“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最有理由活着的死了,最不愿意活的偏偏活着。

”——“郁热”状态下人的困苦挣扎和最终失败。

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伪善、无情、冷酷、自私、专制、残忍、狡诈、懦弱、卑鄙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与鲁侍萍的关系:伪善、自私与繁漪的关系:专制、无情与鲁大海的关系:残忍、狡诈繁漪①最具“雷雨”性格:一个受五四思想感染的新女性;现实中一个“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 的身份。

原始的野性、自然生命力的渴求、变态地疯狂地反叛、报复。

作者凸现其“人”的非理性的情欲,以及“人”的魔性。

②“闷”: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一种生命热力的被郁结,一种持续的紧张。

③“狂躁”:一种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疯狂”地毁灭、瞬间的闪亮。

“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都烧个干净!”④“她的生命烧到电火样地白热,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人生的悲凉与残酷。

⑤繁漪是站在常规道德之外的反叛。

“所谓热情者也,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

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鸷,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她要报复一切,因为一切做成了她的地位,她的痛苦,她的罪恶。

”(刘西渭)构思独特,结构复杂。

“锁闭式结构”,接近古典悲剧艺术。

(——“太象戏了”)成功运用“回溯的方法”,剧情从戏剧发展过程将近结尾最后一天开始,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以秘密的发现,人物关系与命运发生突转,爆发暴风雨般旋转激荡的感情,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②大量运用偶然巧合、悬念、发现、突转。

③《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楼下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人——繁漪、侍萍,这一天,一位孤寂的老人(周朴园)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彼此却没有一句话。

偶尔撞进医院的年幼的姐弟两目击这一切,又像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人们谈起十年前的往事。

造成欣赏的审美距离:将戏剧中的郁热、愤懑、恐惧消解殆尽,达到类似宗教般的效果:在悲悯的眼光俯视中,剧中人的一切矛盾冲突也消解。

欣赏者在紧张激情后获得一种净化、升华与超越。

——“引导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广阔的沉思的海。

”2.鲜明的人物性格;3.精致的戏剧结构;(“三一律”----同时、同地、同人)4.浓郁的悲剧氛围;5.残酷的生命意识:“自然法则”——“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雷雨》的伟大,一种罗曼蒂克,狂风暴雨的情感的倾泻,材料原本出自通常的人生,因而也就更能撼动一般的同情。

” (刘西渭)◆《日出》“我很讨厌它(《雷雨》)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象戏‟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