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

--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 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 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 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 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 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 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 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 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 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 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
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 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蔡戈尼效应是 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 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 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 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 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 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 情。
--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 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 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 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 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 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 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 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 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 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
(六)巴纳姆效应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 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 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 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 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 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 你会发现 这样一种现象: 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 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 打起了哈欠。
--
(五)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 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 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 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 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 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 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 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 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 应。
--
(二)狄德罗效应
某天友人赠给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 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 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 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 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 套,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 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 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
--
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 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 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 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 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 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 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 “一俊遮百丑”。
--
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因为“人往高 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要求配套 上升。街道要搭配建筑,豪宅要搭配名车, 鞋子要搭配礼服,礼服要搭配名钻……搭配 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
--
(三)罗森塔尔效应
古希腊传说中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 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 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对自己的作 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天长日久, 女神竟然奇迹般复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说明,期待是一种力量。
心理学效应
--
(一)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 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 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在心理学上,蝴 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的,因 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
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 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 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 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时间累积得 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暗示。当别人给予充分 信赖和期待的时候,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 务,困难便会得到解决。反之便被低迷的情绪主 宰,最终失败。
--
(四)蔡戈尼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 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 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 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 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 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 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提出了该 项理论。此理论有一个我们最常听到的例子:两个 病人同住一家医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人 并无大碍。但医生把两人的诊断书弄混了。结果那 个真正的病患得知后整天心情轻松,开心地在医院 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个原本身体无 恙的人却终日活在对死亡与病痛的恐惧中,最后真 的罹患绝症,在抑郁绝望中死去。
--
(七)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贝 勃规律”。实验表明,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 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 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 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 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
“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 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 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 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 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 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 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