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艺不能单纯娱乐化王蒙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包括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文化服务的扩大与广大受众的参与。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就是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以及炒作、消费化、单纯娱乐化的作品当中。

文学艺术当然有娱乐消费的功能,但它们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它体现着也充实着、提升着受众的灵魂。

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评论,这种评论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它们应该告诉世人哪些文学作品是真正优秀的乃至杰出的。

卖得最多的一定是好的吗?不一定。

点击率和受到时人夸赞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有对于真正好作品的体贴与把握,热情与信心,要取法乎上,攀登精神生活的高峰,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

同时,还要告诉受众,有些作品其实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可以包容的;与此同时,评论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指出:这些作品是有着相当令人遗憾的方面的,是可以讨论的,是可以提出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水准更加相称的要求与期待的。

传播在文艺推广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媒体不能带低俗这个头。

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

尤其是电视节目里,许多都是计划好了的,到了某个地方,要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

如果感情变成了兜售手段,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文艺呢?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眼泪呢?还有走光卖萌之类的,令人不齿。

有的演员干脆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未免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

我们的文艺不能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不能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不要与娱乐市场合谋,而要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要去呼唤经典、呼唤真正的好的文艺作品。

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规格高、人气旺。

法国的龚古尔奖、英国的布克奖、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还有诺贝尔奖等等,这些评奖活动都有极高的规格。

于是就有一些朋友、同行,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令人深思。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我们的文艺需要有国家主体的高端评奖,也要在条件成熟时举办世界性的至少是华文作品的评奖,形成我们自己在文艺方面的评价体系与全球影响力。

说到底,这方面的推进有助于显现我们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志向境界,激励创造力与精益求精精神,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1日 12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作品当中的现象也令人担忧。

B.文学艺术不仅要有娱乐消费的功能,更要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

C.对于文学艺术的评价,我们的评论应该是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也应该是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的。

D.在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真正优秀或杰出时,我们不能以卖得最多、点击率或受到时人夸赞作为评判的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取法乎上,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

B.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之所以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因为他们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

C.电视节目里,如果用一种计划好了的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的方法,把感情变成兜售的手段,这样不可能有真诚的文艺。

D.有的演员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这样的行为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的文艺如果一直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与娱乐市场合谋,这对文艺发展是不利的。

B.我们的文艺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去呼唤经典,这对产生好的文艺作品是有帮助的。

C.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人气旺,评奖活动规格也高,于是就有一些国内的作家,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这是不可取的。

D.建立文艺方面的国家主体高端评奖,这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境界,激励他们的创造力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

嘉靖..十七年进士。

历知益都、余姚二县。

擢.御史,巡按宣、大。

三十三年,出按浙江。

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

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

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

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滶于五岛,邀使见直。

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洲等谕宗宪指。

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曰:“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

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

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

”因留洲而遣滶等护可愿归。

宗宪厚遇滶,令立功。

滶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

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

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犄角。

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

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

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

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可指日灭。

所司论其欺诞。

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时赵文华已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

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盛毁.总督杨宜毁:诋毁。

B.若贷.罪许市贷:替代。

C.宗宪壁.塘栖壁:坚守。

D.厚赉.银币赉:馈赠。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

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

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

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D.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

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B.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

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C.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犄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

D.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进献白鹿,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5分译文:(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5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对韩十四的前途渺茫的担忧。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9.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6分)答:四、名篇名句默写(24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4)《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的观点是相同的。

(5)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6)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

(7)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8)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0)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文言基础知识(30分)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师襄.(xiāng) 嗟.乎(jiē) 或不.焉(bù)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老聃.(dān) 谄.媚(chǎn) 经传.(chuán)D.李蟠.(fá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兵:武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