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2013届月考一试卷说明:本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主观性试题请用黑色笔书写。

一、论述类阅读(3题共9分)谈文化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根本性的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3分)()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怎能有不能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相互制约。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1.分析 C(A应是“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不仅是相互制约,还有相互推动D文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原文并未提及会变成俗文化)2.对文中“自觉”和“自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是不密切。

B.俗文化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C.雅文化因为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能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名种关系。

D.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2分析B(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雅俗之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意思的一项是(3分)()A.雅文化和俗文化虽然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但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整个社会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的对立已经较为严重。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D.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3.分析:D(A“不能推动”错B范围扩大化,不是“整个社会”C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二段的开头)二、古诗文阅读(30分)(一)古文阅读(19分)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

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

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

世衡遇.之愈厚。

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

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

凡一月,濒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

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毅然不顾。

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复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相试耳。

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

”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

”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此以为别。

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

”遇乞,虏人之谋臣也。

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

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

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

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与北境。

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

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

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

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

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

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

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

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

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

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

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

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

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

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

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节选自《梦溪笔谈•补笔谈•权智》)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军:指挥作战。

B.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谮:责备。

C. 崧亦深德.世衡德:感激。

D. 世衡遇.之愈厚遇:对待。

(谮:诬陷)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遇乞终以.疑死余船以.次俱进。

C.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D.世衡卒,乃.录其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A项,①代词,有人;②副词,或许。

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按照。

C项,①介词,被;②介词,替、给。

D项,副词,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种世衡临别解下所穿的絮袍赠送给法崧,叮嘱他千方百计求见敌方谋臣遇乞,法崧至敌方按照种世衡的指教去做。

B. 种世衡设计考验法崧,法崧不为严刑拷打所屈。

于是种世衡对法崧去间谍的有关事项面授机宜,交代得一清二楚,法崧答应按计去做。

C.敌方怀疑法崧,法崧主管官吏捉住,敌方打开袍子,搜到了藏在领子中的种世衡给遇乞的信。

后来还是被遇乞杀死了。

D.种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战斗力。

平定西夏,世衡屡设奇计,功不可没,这一切都为人了解,为人赞叹。

(B并非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是有所保留C不是被遇乞杀死的D生前并不被人了解)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崧,丈夫也。

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5分)译文:(2)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

(5分)译文:7.(10分)(1)我是个男人(男子或大丈夫)。

您听信坏人的话,想要杀我,那就杀死我吧,我终究不会用不义之事来诬陷自己。

正确译出大意给2分,“丈夫”、“见杀”、“自诬”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几天后,有人打开(世衡所赠的)絮袍领子,在领子中得到世衡给遇乞的书信,言词十分亲密。

正确译出大意给2分,“发”、“书”、“款密”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种世衡刚刚建造青涧城,有位紫山寺的僧人法崧,刚正果敢有谋略,以义正刚烈自称。

种世衡邀请他安置门下,任凭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按需要而供应财物不计算。

法嵩酗酒狎妓赌博,什么都干,种世衡对待他更加优厚。

留了一年多,法嵩也深深感激种世衡,自己安处无疑。

一天,种世衡忽然发怒对法嵩说:“我这样待你,你却暗中和敌人勾结,为什么背弃我呢”把他拖下加刑具捆绑拷打,受尽了痛苦。

总共一个月,有多次他差一点死去,法嵩终究不认罪,他说:“我是个男人。

你听坏人的话,想要杀我,那就杀死我吧,我终究不会用不义之事诬陷自己。

”他坚定地不顾一切。

种世衡知道他不能屈服,为他解开捆缚让他沐浴,又把他请进卧室内,深情地安抚向他道歉说:“你没错,我姑且试试你罢了。

我想让你做间谍,万一被威胁,将要泄漏我的事。

假如敌人用这种方式逼迫你,你能够不背弃我吗”法嵩默默地说:“我试着为你做吧。

”世衡给他丰厚的礼物,打发他去(执行任务),把几条军事机密告诉法崧说:“可以以这个为凭借,仍然给西羌送假情报。

”(法崧)临走时,世衡解下所穿的絮袍送给他说:“胡地特别寒冷,以这件衣作为分别纪念。

到那里,要想一切办法求见遇乞,不是这个人就不能得到胡人的实情。

”遇乞,是胡人的谋臣。

法崧依照(世衡)教的(方法),辗转求见遇乞。

胡人发觉了,怀疑他,(将他)抓到官衙里。

几天(后),有人打开(世衡所赠的)絮袍领子,得到世衡给遇乞的信,言词十分亲密。

法崧当初不知道衣领中有信,胡人对他用尽了刑,(他)始终不讲实情,胡人于是怀疑遇乞,放了法崧,(把他)放逐到北方边境。

很久之后,遇乞最终因受怀疑而死。

法崧偶然得以逃回,得到了敌人所有的情况来报告宋朝。

法崧后来官至诸司使,到现在边境上的人都叫他“王和尚”。

元昊的大臣野利,经常是元昊的谋主,镇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和元昊的乳母白姥有嫌隙。

除夕日,野利带兵巡视边境,进入汉境以内好几个晚上,白姥趁这个机会就诬陷他要叛乱,元昊也怀疑他。

世衡曾经捕获蕃酋长的儿子苏吃曩,非常优厚地对待他。

听说元昊曾经赐给野利宝刀,而吃曩的父亲深得野利的宠幸,世衡于是让吃曩去偷野利的刀,答应给他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

吃曩偷到刀后回来,世衡于是高声宣扬野利已经被白姥诬陷死,在边境上设立祭坛,写好祭文,叙说岁除日相见之欢。

深夜,就火烧纸钱,平野一片明亮。

外族敌人看见火光,带领骑骑兵到边境来窥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