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亮程散文的美学意义
刘亮程的村庄没有文人气的田园宁静,而是充盈着一些藏起来的孤独恐惧。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在向人们阐述着城乡文化的冲突,更是对技术革命对心灵的侵犯的一种拷问。
“村庄”成为作者的一道心灵屏障,守护着生命的本源,并且贴近生命本源的地言,寻找着个体生命的诗性落实。
一、研究背景
前苏联著名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经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
”因此,散文要带给人们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作家在创作散文时,通过优美的文笔和富有哲理情感的语言与自己的心当对话,并且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文化氛围下,人们已经厌倦了散文的深沉和夸耀以及散文的假崇高与伪抒情。
在散文的田园世界里,虽然是密密麻麻,但是并不是杂芜荒秽的,是一种演绎世俗种种的真实美学。
如农民作家刘亮程所创作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一种来到沙漠绿洲的安慰与喜悦。
这片语言绿洲保持着理性健康的智慧,脱离了强权语言的支配,还原了自然万物的真实面目,也给当今精神腐败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刘亮程散文的出现,耐人寻味,不论是从美学角度讲,还是从创造性角度讲,都使得众多文人学者所精心编撰的文字相形见拙。
刘亮程曾经说过:“我的生活容下一条狗、一头驴、一群土鸡,不定期有我的妻子儿女,.....而我的生命可以肢解成为这许许多多
的动物,而且我在这每一个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我自己。
”刘亮程正是用这种理念,从自己最为平凡最为朴实的生活中,寻找着生活最为本真的细节,用一颗博爱的心接受着大自然之子,将草地、马、驴、狗等放在自己永恒而无常的生命中,抒写自己最为纯真的生命体验,并且从中挖掘诗意和哲思。
二、刘亮程散文的美学意义
刘亮程散文是野性的、自由的,是出自于自然属性而引发的哲思。
在他的作品中,不禁让人想起沈从文,不忽略一只昆虫、一片落叶、一只飞鸟,甚至于是“没有生命”的家具,等等。
刘亮程通过质朴自然、毫无雕饰的语言将生存、农村以及苦难诗意煞费苦心,让人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不自觉地走入一个优美的境界,被这些质朴深深感动着。
他心灵坦诚,用一种诗意、克制的语言,描写着对自然的关家,述说着对村庄的记忆。
当我们在品读刘亮程的作品时,会深深地在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激,对人性的审视与拷问,并且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有一个遥远而又寂寞的声音正在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心灵。
因此,刘亮程是用一种奇特的文化思绪来理解这一片土地:
1.沉静的语言美
刘亮程散文里的文字是朴素的、是沉静的,同时,又是唯美的、旷远的。
散文里的语言行走于真实境界中,讲述着农民的生活、纯粹的自然,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清新,并且获得了对语言、甚至于对生命的一种深刻体验。
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刘亮程在
创作散文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修辞,也没有太多的节奏感,省却了过多华丽的语言和奇异的故事,用最为普通的生活细节,表达着最为深沉的生命体验,用一种最为澄澈纯净的文字,传送着世间事物的微妙肌理,引起人们真切的记忆,遥远而真实,让人们心中充满了喜悦感,将人们内心深处悠长的情绪轻轻唤起。
如在《风把人刮倒》中,整篇作品都以一种最为自然的东西在挽留人们的情感,通过朴实无华的风景、随处可见的平凡、倾注自己的生命,告诉人们内容的本真,可以说这是美学的至高境界。
2.深刻的哲理美
刘亮程散文以独特而丰富的想象,赋予其深刻的哲理美。
雷蒙曾说过:人类通过种种不幸的虚构,都是用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忧虑。
而刘亮程正是通过在创作时,利用想象和虚构,将他对人生的自己生老病死的强与弱、尊与卑、永恒与时光等恐惧、忧虑、孤独所消除。
他在描写那些卑微的生命时,真至事物的抵端,层层穿透,然后又以一种悠然而又超脱的姿态去叙述这一切。
这与庞培的低语、史铁生的灵魂追问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是一种难得的从容与舒缓,渗透着对命运和世界理解的沉静,可谓是充满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哲学。
而且,刘亮程还善于冥想,他以一种对生命的纯粹体验,感情着人生的大智慧,体会着人类的无知和自以为是,感悟着人类生存的窘迫与荒凉,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舒展开来,比如在《人畜共居的村庄》里,说:人问的是是非非,牲口肯定比人看得清楚,人把他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
这对人
类漠视自然发出的拷问,也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警醒。
3.充沛的情感美
曾经有人说:“艺术就是情感。
”在刘亮程的笔下,贫困而丰富的土地就是作品的语言音符。
他以土地所赋予其的语言,讲述着村庄里的生活,讲述着流淌着时间、哲学和诗意的村庄,是刘亮程对故土的一种满怀感恩的深情。
他曾在《住久了才是家》里写到:“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精力和时间白白耗在另一片土地上.....,我留住了我自己,这是我做了最成功的一件事。
”这字里行间满满的是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将自己故土的眷恋,融入动听的鸟语、老马和老人的生命里。
刘亮程对村庄是极为自豪的,在回顾生命的来路时,他说:看看,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
在作品里,他走向老狗、老人、老马,去深刻地体会着那垂暮之年,赋予它们美的境界与生命的真谛。
事实上,刘亮程在对村庄描述的过程中,就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一种寻找和追求,通过最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获得对自然的理解,并且通过观察,体会着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领悟着人性的真、善、美,这也人类自然界中最为稳定、最为真实的精神内核。
结语:
刘亮程是一种自然的心态,面对着这个世界,整个世界里的万物都包容于作者心中,他将自己对自己生活的村庄和土地的绝对真诚与信仰,通过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来,去叩开人们的心扉,美化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何书婷. 沈从文、贾平凹、刘亮程乡土散文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尹倩. 刘亮程散文语言风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3]涂思平. 刘亮程散文接受中的价值契合与错位[d].四川师
范大学,2012.
[4]张海兰. 浅析刘亮程散文的美学价值[j]. 美与时代,2006,03:86-87.
作者简介:许燕(1980.09-),女,湖南安乡人,汉族,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