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安全危机论文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公共安全危机论文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公共安全危机论文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论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媒体应对策略
摘要:近年来,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自然、人为灾害交替呈现,国内各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得危机新闻发布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业界在认同危机新闻发布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不断地提出一些新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高速发展,个人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

突发性事件中,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描述、讨论和传播深深地影响着公众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判断。

这些都为危机事件中的政府新闻发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安全危机;媒体环境;新闻发言人
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来临之时,政府危机新闻发布便成为危机管理中关键的一环,在政府、媒体和民众等诸多力量的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一种新闻发布制度,它的推行和实践对于国家政府的形象传播以及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媒体,在向民众传达及时准确信息的同时进而因势利导,制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消弭危机创造有利条件,这成为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当代中国政府危机公关所面临的媒体环境
当前,已经进入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合共存的媒体化时代。

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3G等时时处处充斥于人们的视线。

与此同时,在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其信息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功能不断强化。

突发事件中,媒体在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由于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

并不能要求媒体在短时间内保持冷静,树立国家大局意识,媒体的“断章取义”、“飞毛腿”、“放大镜”等副作用,很可能在公众恐慌躁动或群情激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极尽炒作渲染之能事,无形之中与危机的解决背道而驰。

二、危机公关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基本原则
每每在突发公共安全危机来临之时,国家政府的形象与声望接受挑战。

因此中央领导作出指示: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所谓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就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就是要实事求是,讲真话。

千万不要对媒体撒谎。

西方的很多政府组织、著名企业其实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他们称之为Tell the truth讲事实、Tell it first第一个讲、Tell it fast快一点讲、Tell it now现在就讲。

我们将他们的共性归纳为:快速及时地讲真话。

同时,对外发布新闻的口径必须高度一致,不能提供互相矛盾的信息;各部门在应对媒体的时候,不能为了明哲保身,把问题推给别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要讲究艺术,做到顾全大局,避免顾此失彼;面对记者的提问,对于不清楚的,可以委婉告知,避免出现“无可奉告”之类的话。

三、危机公关中新闻发言人的沟通艺术
1.在压力下要保持心理冷静。

发言人必须能够在压力下保持镇定。

这些压力可能有:接受新闻采访、在媒体面前讲话以及在一个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前尽量少的带有个人情绪和观点,以为政府新闻发言人代表的是政府的立场。

向媒体传递信息要经过充分的考虑和筛选,避免出现失误。

有技巧地处理复杂问题,解释有关危机的个别问题不能回答的原因,并质疑和纠正不正确的信息。

2.不规避事实。

发言人应把紧急事件的发生原因、正在采取的措施、当前的状况和紧急救援后的效果作妥善的说明介绍。

如果刻意回避媒体,媒体无法获得权威的消息来源,便可能导致记者对事件及相关问题进行臆测或根据错误信息进行分析评论。

与山西疫苗事件雷同,2002年天津艾滋针引发的公众恐慌案的扩大,也是因为权威信息缺乏的结果。

因此,正面面对媒体,显示出政府方面的诚意,争取大众传播媒体的认同非常重要。

3.形体语言得体。

发言人接受大众媒体访问时,尤其是电视媒体和照相机镜头时,首先是服饰应庄重严肃,形体语言也要得体。

面对镜头时,应沉着、诚恳,而不能展示出不耐烦或不屑的情绪,不应有手部的习惯动作。

在山西疫苗事件新闻发布会进行中,新闻发言人对山西青年报记者大光其火,指责并要求其“请礼貌点”,在为时不长的发布会中又占用了30秒时间,不免有转移话题的嫌疑。

4.避免语言模糊,及时澄清,不留遗憾。

危机公关中,作为应
对媒体的新闻发言人在事件态势发生变化或传达信息出现误差之时,要及时坦诚纠正错误,并保证据确凿、有理可依,以杜绝媒体广泛放大错误,后患无穷。

回答记者提问时应简短准确,直入主题,不被引诱。

5.为记者提供服务。

必须清楚记者要什么,与上级及时通气,与各方统一口径。

如果有可能,发言稿、新闻稿及事件处理经过的报告等书面资料提前准备好。

既方便记者参考编写新闻评论用,也可避免记者虚构或脱离事实评论而引起读者和公众的误解,有必要时,应主动补充最新状况。

而在疫苗事件中,当地政府把新闻发布会弄成“通稿宣读会”,是其缺乏准备、猝不及防的表现,这是新闻发布会的大忌。

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来临之时,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良好效果会得到放大;运用不好,不良影响也会得到扩大。

现代传媒的广泛和快速,增加了新闻发言人的语言风险。

在危机到来之时,新闻发言人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他不能不说;因为他担负着把关人的职责,所以他不能全说,那到底该怎么说?没有一定之规,但有基本原则。

作为政府的代表,新闻发言人为政府说话,天经地义。

在舆论当中不仅不能没有政府的声音,与此同时政府的声音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因此作为政府危机公关的新闻发言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K].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封雷,刘莉.以人为本的危机新闻报道原则[J].新闻爱好者,2010,(3).
[3]周华.危机管理中的媒体沟通机制[J].安全与健康:上半月,2006,(11).
[4]李庆四.从SARS冲击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J].21世纪:网络版,2003,(18).
[5]董关鹏,胡齐明.遭遇突发事件,如何面对媒体[J].现代班组,2009,(4).
[6]董关鹏,廖政军.全球传播时代的新闻发言人与政府形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