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古典文献的版本
• 3.宋本 • 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的昌隆时代。 • 刻书单位——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 立。 • 刻书内容——官刻偏重经史,也刻律书、医书等。 私刻本遍及四部而偏重子集 • 宋本在版式、字体、装帧、避讳等方面都有特点
• 人们特别重视宋本的原因: (1)刻印时间早,比较接近书的原貌。 (2)经过认真的校勘 (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 (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 (2)包背装
•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 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 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 (3)线装
• 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 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因此,多为线装书。因而有人甚 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 最进步的一种。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 • • •
4、辽、金、元本 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 刻书内容——农书较多 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
• 5.明本 • 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 坊刻。 • 刻书单位——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 帕本、坊本名声不佳。 • 刻书时间——前期: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 后期: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 籍的现象比较严重。
• 1.“版”或“板”,本指木板、木片,又称“方”, 同单简相比,方版容纳的字数更多。 • 如《礼记· 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 名书于方。” • 雕版印书法通行以后,“版、板”的含义逐渐演 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如唐冯宿《禁版 印时宪书奏》:“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 历日鬻于市。”(《全唐文》卷624) • 到宋代,其含义就更加明显。
(四)按形式区分
• 1.以版式(尺寸规格)区分 • 巾箱本——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 两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 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为 民间通俗读物。 • 三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中下三栏的印本。和两 节版本相似。
• 2.以字体区分
• 大字本——纸幅宽大,版式疏朗,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 20字 • 中字本——框高 20 厘米左右,广 13 、 14厘米,每半页 11、 12行,行20字左右。 • 小字本——版框不一定比中字本小,每半页13行以上,行 23、24字以上,行紧字密。
• 3.以颜色区分
•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பைடு நூலகம்成的本子,用不同颜色分几 次印刷的书称套印本。 •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 蓝印本——用蓝色刷印的本子。
(五)按刻印情况区分
• 祖本——原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 翻刻本——重刻本,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 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 影刻本——覆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 子。 • 修补本——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用屡经修补的 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 邋遢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大花脸本指墨色 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印得又模糊不清。 • 百衲本——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 书。
• 二、古书版式术语简介
• 1.单页版式 • 版面 版框 书耳 界行 版心(版口、书口) 鱼尾 象鼻 • 2.成册线装书 • 书皮(书衣) 书签 书脑 书脊(书背)书口 书首(书头) 书根
单页版式
书耳
版记
成册线装书装桢结构图
第三节
版本的类型
• 我国古籍,都是以抄写本和刻印本两种形式流传 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域有异,写刻 者有别,以及写刻方式的差别,因而便产生了各 种不同的版本类型。
• 2.私刻本
• 家刻本——私人所刻,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自宋 以来,私家刻书历代皆有。到了明清两代,更有了以收藏、 校订、刻印书籍著名的个人和家族。如明末毛晋的汲古阁, 清代卢文弨的抱经堂,鲍廷博的知不足斋,纳兰性德的通 志堂,顾嗣立的秀野草堂,黄丕烈的士礼居等,都刻印了 不少图书,并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古籍版本中的独立 品种。 • 坊刻本——书商所刻,由书坊主人主持其事,其目的主要 是为了赢利
(六)按流通情况区分
• 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 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 本。 • 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 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 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 • 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 写本需要说明的三种情况
• 其一,宋时亦主要靠传抄,故统称写本,其中,唐人抄 写的书通常称“唐写本”,又因多为“卷子装”,如手 卷之状,故又名“唐卷子本”。唐宋以后手写传抄的书 籍统称抄本; • 其二,一书传抄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时代早晚,概称写 本; • 其三,凡抄写的宗教经典,也统称写经,而不是抄经。
•
•
随后,印刷术的发达,“本”的含义逐渐等同于 “版”。南宋岳珂《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 例· 书本》列举“唐石经本”、“晋天福铜板 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等二 十三种。 3.“版(板)本”,北宋以来便被专指雕版所印 之书。
• 北宋沈括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 冯瀛王(道)始印《五经》,已后书籍,皆为板 本。”(《梦溪笔谈》卷18) • 叶梦得也说: 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 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 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 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 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 林燕语》卷8)
• 宋王应麟说:“又经书未有版者,悉令刊刻。” (《玉海》卷52) • 因为书版雕刻好后,在印刷时需上墨,所以又称 “墨板”。 • 《猗觉寮杂记》卷6载:“雕印文字,唐以前无 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镂九经,悉收 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 • 宋《国史艺文志》也指出:“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多术数、字学小书。”(王应麟《困学纪闻》卷 8《经说》引)
• 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 • 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 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 • 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 • 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 1.简策体式 • 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 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 部书的基本单位。一部书 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 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 亦称“简策”。 •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最为流行,到东汉、魏、 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 式。
• 活字本——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 活字等。
活字制版
武英殿銅活字版印刷品
• 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刷的书本。 • 珂罗版印本——多属于影印本。 • 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 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题跋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一 向受藏书家重视。
石印
珂罗版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 参考文献:
• 1.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岳麓书社1999年版 • 2.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年版 •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版本编》, 齐鲁书社1998年版
第一节 版本及版本学
• 一、“版”、“本”、“版本”的源流及 其定义
• 2.“本”( 、 ),原义指树根。《说文解 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因卷轴 装的书籍轴头在外,书轴又称“书根”。 • 清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 因根而计数之词。”后来,“本”就具有“书” 之义,逐渐演变为校书时一部书的不同抄本。 • 如《北齐书· 樊逊传》,樊逊说:“按汉中垒校尉 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云‘臣向 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 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 杀青。”
(二)按地域区分
• 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 ,浙本中又有杭州本、 越州本、婺州本、严州本、衢州本等。 •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蜀本又有成都 本、眉山本等。 •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建本之中又有 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等。 • 平水本——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又称平阳,金、 元北方刻书中心 。
(二)刊刻本
按时代划分
• 1.唐本 • 唐代是我国雕版印刷的初创时期。 • 刻书内容——唐雕印本以佛经最多,历书、字书、 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常用杂书次之。 • 刻书单位——坊刻最多,其次家刻。
• 2.五代本 • 刻书内容——在大量刻印宗教、杂书的同时,开 始刻印经书、类书、诗文集等。 • 刻书单位——官刻和家刻发展很快。国子监刻书、 封建士大夫私家刻书
(三)按刻书单位区分 • 1.官刻本
• 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 • 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 图书。 •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称“内府本”。 • 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 • 聚珍本:即木活字本。乾隆皇帝命金简制木活字印书,因 嫌“活”字不雅,赐名“聚珍”。 • 局版: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 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 或“局版”。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 • “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 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 稿本在内。”(《古文献学要略· 版本的起源和发 展》)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 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 各种形态的本子。
• 二、版本学
• 从刻书地区看——各地水平不平衡 • 胡应麟:“天下印书,以杭为上,蜀次之,闽最 下。” • 明本的缺点——校勘不精,脱漏甚多;随意窜改 古书;多序;作伪较多。
• 6.清本 • 宫廷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清代后期的官书 局刻本、家刻本较精,盖过了坊刻本。 • 刻书时间——前期比较发达,尤其是康、雍、乾 三朝刻书最多。 • 刻书地区——北京和江浙地区刻书最多。 • 刻本内容——丛书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