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


i
Liupan Shan SW
ii
Elevation (m)
3
P
P
Yongshouliang
Fig. 11 Geological transection between Liupan Shan and Qinling from Figure 1 showing the red clay - loess sequence relative to the break of Ordos planation surface in Liupan Shan, central Loess Plateau and Wei He down-faulted valley.
三维地形模型的显示
• 由 北 向 南 远 望 祁 连 山
祁连山
金 塔 河
走廊平原
构成高山带主体的山顶面

指 状 延 伸 的 山 顶 面
二郎山掌与百花掌之特征
• 广 阔 而 平 坦 的 夷 平 面
构成中低山带主体的主夷平面

平 坦 的 冬 青 顶 夷 平 面
厚度 (m)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70 140
S0 L1
VGP latitude
0 90
210 -90
Observed Polarity
Polarity timescale Age (Cande & Kent, 1995) (Ma)
Brunhes
0
Paleosol Loess Bedrock
S1
1n 30
S6 L8 S5
N1
Jaramillo
270
RC5
300
K1
R14 R15 R16
7
Fig. 12 Pedostratigraphy (a),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b), and the obtained virtual geomagnetic polarity (VGP) directions (c) and zones (d) of the Chaona red clay – loess sequence. Solid and empty circles indicate normal and reversed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Polarity time scale of Cande and Kend (1995) (e) is plotted in the right for correlation.
N1
洪积中扇
e
1n
图9
老君庙岩性剖面
1800
洪积中 扇至扇缘 洪 积 中 扇 至 扇 缘
d c
1r
R1a R1b R2a R2b
1 2 3 4 5
1700 1600
U3
N21713.6
N3a N3b
1651.8 1625.8
2n 2r 2An
(a)、古地磁极性(c) 及其与标准年表(d) 的对比.粒度(b)和 沉积相分析表明,青藏 高原北部从约7 Ma开始 逐步较快速的隆升,形 成渐进不整合面U1,沉 积环境由原来的湖相和 水下扇三角洲逐步转换成 陆上洪积扇,平均粒径 明显增大,从约3.7Ma开 始高原产生急剧快速的 隆升,形成角度不整合 面U2,然后再经过约1.8 -1.2、0.9和0.13Ma等阶 段性快速隆升,高原北部 最终被抬升到现今的高度
8 (a) (b) (c) (d)
4r
(e)
高原北部
沉积相 组 合
沉积 旋回
f
厚度(m)
2000 1900
岩性
戈壁砾岩
ESR 年龄 主流 (Ma BP) 方向
平均粒度 曲线(mm)
VGP 纬度
实测极性柱
标准极性柱
(Cande & Kent, 1995)
年龄 (Ma BP)
0
酒泉砾岩
0.608 0.946 U4 1.07~1.10 1.205 1.740 2.303 2.223 2.895
–2. 沉积相与环境记录
3-4 Ma是环境变化最大时期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6
新生代大洋沉积速率比较(据Davies et al., 1977)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幅度的不同看法(据李吉均、方小敏,1998)
5 4
李吉均等模式
3
2
Rea+钟大赉模式
8.4
600 500 400 300
8.6 9.6
11
200 100 0
0 10 0 10 0 30 60 0 30 60 0 10 0 5 0 10 0 30 0 7 0 11 0
40
0 15 0 20 0 20 40
%
老君庙剖面下部孢粉百分比图
图10 老君庙剖面孢粉记录表明,13-11 Ma主要为草原,气候半干旱; 11-8.6Ma以柏林为主,气候半湿润;从8.6 Ma开始剧变为荒漠草原, 气候快速变干,与此时C3/C4植物转型所反映的全球干旱化同步.
酒东盆地两个剖面初步磁性地层 结果共同说明,祁连山主峰地区从 约 8.7 Ma 开始缓慢隆升,约7Ma 开始逐步较快隆升.
玉门砾岩组
酒泉砾石组
沙沟河河口地貌(A-A')
× ¾× ¾¾ ¨
2438.2m
¾¾ (km)
2.5
° ¾¾¾
1.1-1.4Ma
2.4
N
¾¾¾¾
2225m 2.3
0.83Ma
2Ar
Cotchiti Nunivak
N4 R4 N5 N6 N7 R7 N8 N9 N10 N11 R11 N12 R12 N13 R13 N14 N15 N16 R5 R6
4
180
RC1
Sidujfall Thvera
5
210
RC2 RC3
R8 R10
3r240ຫໍສະໝຸດ RC463An 3Ar 3Bn 3Br 4n
主要隆升阶段
8-7Ma开始逐步隆升 3.6Ma开始急剧隆升 1.8Ma脉冲隆升 1.1-0.8Ma脉冲隆升 0.15Ma脉冲隆升
Zhang Peizhen,Peter Molnar : 气候变化
Paul Toppnnier, Xu Zhiqin et al :Oblique stepwise rise and growth
青藏高原隆升 与 亚洲季风演化
李吉均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南京师大地理科学学院
二零零三年二月
前言: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原因
•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 2、有无内在联系 • 3、青藏高原隆起是主要原因
一、高原隆升过程
–1. 构造事件还是气候变化?
从始新世以来高原经历了三次构造隆升与两 次夷平,目前是青藏高原隆升最高的时期
高原东部及 东北部
1 2
½ Æ Ð » ² û Õ Ï º (2.6~2.8Ma)
0
(Ma)
3 4 5 6 7 8 9 10
É È ¶ /m î
200
Ä ú ´ ê
3.6 Ma
400
600
800
8.6 Ma
1000
1200
0
20
40
60
0
50
100 (% )
Á ³ ý » Ù Ë Ê Â
(cm/Ka)
1000
6 7 8 9 10 11 12 13
洪积扇
900
扇三角洲夹 浅湖相和瓣 状河流相
R9
N9 N10 R10 N11 R11 R12 R13 R14 N15 R15 R16 N16
U1
800 700 600
N12 N13 N14
湖相-扇三角洲
浅湖相与扇 三角洲相 夹辫状河流相
500 400 300 200
s nu Pi
a ce Pi
p Cu
e ea c a ss e r
s er p i n ju
la tu e B
us x m ali l U S
ra a ni ed h tri i p N E
ae年龄 厚度 e e e c a r a ea (Ma) (m) pia isi flo in i r l o m e m u n t e b e t ra As Ar G Tu Ch
Matayama
1
Red clay Coarse silt
60
L12
L9
R1 N2
S13
1r
Olduvai 2n Reuion
S9 L10
90
L15 R2
2
2r
Gauss Gilbert
120
L25 S25 S26
Kaena
3
N3 R3
Mammoth
150
L31 L32
S27 S30 L32 S32
T5
2.2
2.1
T4 T3 0.25Ma ¾¾¾
0 1
0.14Ma
0.42Ma
2.0
T2
¾ × ¾/¾¾ ù¾ ¾¾ ¾¾ ¾¾ ù¾ °¾
8 9
1.9
¾¾¾¾ ì¾ ¾¾ á¾ °¾ ù¾
10 11 1.8
2
3
4
5
6
7
¾ à¾(km)
三维地形模型的显示

仿 真 显 示 的 二 郎 山 掌 夷 平 面
图 例
5n
N17
粉砂岩或粉 砂质泥岩 砂岩 粗砂岩
半深湖相 与浊积岩相
R17 R19 R18 R20 R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