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养鸭丰子恺①经常住在家里的只有三个半人:我们老夫妇二人,一个男工和一个五岁的男孩。
但畜生倒有八口:一狗,两猫,两鸽和两鸭。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两只鸭。
②这一对鸭不是原配,是一个寡妇和一个第二后夫。
来由是这样的:一吟买了一对小鸭回来。
小得很,两只可以并排站在手掌上。
白天在水田游泳,晚上睡在一只小篮里,挂在粱上;为的是怕黄鼠狼拖去。
、一天半夜,我听见室内有响动,是鸭子叫。
、连忙起身,拿电筒一照,只见地上一只小雄鸭仰卧在血泊中。
仔细一看,头颈已被咬断,连忙探望小篮子,小雌鸭幸而还在。
全家人都起来,看看残生的小雌鸭,叹了好几口气。
③后来一吟又买了一只小雄鸭。
这次我们戒备很严,一对续弦的小鸭,安全地长大起来,直到我们迁居新屋,小鸭长成一对中鸭了。
新屋旁有篱笆围着,我们在篱笆内掘一个小塘。
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
不知不觉,它们已长成大鸭,全身雪白,两脚大黄。
它们晚上睡在屋檐下一只箩子底下。
箩子上压一块石板,也是为防黄鼠狼。
谁知有一天破晓,我睡醒来,听见连新(男工)在叫喊。
起来探问,才知道雄鸭又被拖去了。
一道血迹从箩子边洒到篱笆的一个洞口,洞外也有点滴,迤逦向荒山而去。
原来昨夜连新忘记在箩子上压石板,黄鼠狼就来启箩偷鸭了。
以后的情景着实可怜。
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呜,“嘎嘎”之声,竟日不绝。
其声慌张、焦躁,而似乎含有痛楚,使闻者大为不安。
以前小雄鸭被害了,她照旧吃食游水,我曾经笑她“毕竟是禽兽”。
但如今看来,毕竟是人的同类,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
④雌鸭一连三四日“嘎嘎”地哀鸣,东张西望地寻觅。
后来也就沉静了,但样子很异常,时时俯在地上叩头,同时“咯咯”地叫。
邻人周婆婆来,看见了,说它是需要雄鸭。
我们托周婆婆做媒,过几天,周婆婆果然提了一只雄鸭来,身材同它一样大小。
雄鸭一到地上,立刻跟着雌鸭悠然而去,直到屋后篱角,花荫深处盘桓了。
他们好像是旧相识的。
⑤这一对鸭就是我所喜欢的畜生。
我喜欢他们,不仅为了上述的一段哀史,大半也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
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
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
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
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它们的廉耻。
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
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
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
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不食嗟来”之志。
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
喂食的时候,人还没到,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
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
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可怕。
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
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从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
一旦抢到了美味的食物,若有人追打,便发出一种吼声,其声的凶狠,可以使人想象老虎或雷电。
凡此种种丑态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
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
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有删改)(1)第①段写“但畜生倒有八口”,作者为什么使用量词“口”,而不用“只”?(2)结合划线的一组同义词,赏析下列句子。
①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
②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鸣,“嘎嘎”之声,竟日不绝。
(3)第⑤段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猫和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章结尾说“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联系全文概括文中的鸭子的可爱之处。
【答案】(1)“口”作为量词时,可以形容人,而“只”不可以。
这里作者说“但畜生倒有八口”是因为他把家中的畜生当成家人,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博大胸怀。
(2)“尽日”和“竟日”意思是整天,从早到晚。
①句突出了鸭子在池塘游泳时悠闲自在的样子,体现了鸭子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以及作者对鸭子的喜爱。
②句突出了雄鸭被害后,雌鸭焦虑、慌张、痛楚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鸭子的怜悯之情。
(3)写猫和狗,主要是和鸭子形成对比。
用猫狗的走路姿态衬托鸭子走路的天真自然;用猫狗的贪食丑态衬托鸭子不贪食、知廉耻的形象。
作者写猫和狗其实也是写人,以动物性观照人生,表达了作者对如猫狗般不知廉耻之人的鄙视,以及对如鸭子般质朴、知廉耻之人的赞赏。
(4)①雄鸭被害后,雌鸭痛楚不安的表现表明鸭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②鸭子走路摇摇摆摆,天真自然,有一种“滑稽美”;③鸭子知“廉耻”,有“不食嗟来”之志;④即使人们忘了喂食,鸭子仍摇摇摆摆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口”是用来形容人的量词,用来形容动物,体现了动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他把家中的畜生当成家人。
“只”一般用来形容动物,不如“口”亲切,从“口”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博大胸怀。
(2)“尽日”和“竟日”的意思是整天,从早到晚。
①句写鸭子整天在池塘游泳,悠闲自在,体现了鸭子给作者带来的乐趣,②句写雄鸭被害后,雌鸭整天哀鸣,突出了鸭子的焦虑、慌张、痛楚。
(3)由文中写猫狗的句子“狗走起路……这才是真难看”“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从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可看出作者对猫狗的嫌弃,猫狗的丑态与鸭子的可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对鸭子的赞美。
(4)文中第⑤段写“我喜欢他们,不仅为了上述的一段哀史,大半也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从上文和下文中找出关键信息概括即可。
由第③段中雄鸭被害后,雌鸭痛楚不安的表现可知鸭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鸭子走路摇摇摆摆,天真自然,有一种“滑稽美”;第⑤段,通过和猫狗的对比,体现了鸭子的天真自然、知廉耻。
故答案为:⑴“口”作为量词时,可以形容人,而“只”不可以。
这里作者说“但畜生倒有八口”是因为他把家中的畜生当成家人,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博大胸怀;⑵“尽日”和“竟日”意思是整天,从早到晚。
①句突出了鸭子在池塘游泳时悠闲自在的样子,体现了鸭子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以及作者对鸭子的喜爱。
②句突出了雄鸭被害后,雌鸭焦虑、慌张、痛楚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鸭子的怜悯之情;⑶写猫和狗,主要是和鸭子形成对比。
用猫狗的走路姿态衬托鸭子走路的天真自然;用猫狗的贪食丑态衬托鸭子不贪食、知廉耻的形象。
作者写猫和狗其实也是写人,以动物性观照人生,表达了作者对如猫狗般不知廉耻之人的鄙视,以及对如鸭子般质朴、知廉耻之人的赞赏;⑷①雄鸭被害后,雌鸭痛楚不安的表现表明鸭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②鸭子走路摇摇摆摆,天真自然,有一种“滑稽美”;③鸭子知“廉耻”,有“不食嗟来”之志;④即使人们忘了喂食,鸭子仍摇摇摆摆自得其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结合内容即可作答;⑵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理解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在结合文章内容即可作答;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主旨和内容的理解。
选定关键段落的关键句即可做出解答,注意答案的简洁性。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的法律三问“你怎么知道自己是机器人?”索菲亚回答:“你不必担心我们机器人,你们人类又怎么知道自己就是人类呢?”去年,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成为全球首位被赋予法律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当前,科学技术巨大进步推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
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给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现行法治体系又该如何调整和应对?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知识产权?“微明的灯影里,我知道她的可爱的土壤,使我的心灵成为俘虏了……”这段诗句的创作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而是人工智能产品“微软小冰”。
2017年5月“微软小冰”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作为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它的出版带来一个新问题——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知识产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认为,根据现行法律,知识产权成果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成果”,人工智能并不能成为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权利主体。
”但是,如果将‘人工智能’创造活动类同于科学研究的‘电脑’,即把人工智能生成物视为通过人工智能创造的智慧成果,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物又确实具备‘知识产权作品’的某些属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定性。
”曹新明表示,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主要有“工具”和“虚拟人”两种观点。
“工具”即把人工智能视为人的创造物和权利客体;“虚拟人”是法律给人工智能设定一部分“人”的属性,赋予其能够享有一些权利的法律主体资格。
“即便承认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知识产权,其权利归属也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曹新明认为,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可归属于设计开发者,或者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多个权利人共有。
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虚拟人”,则可以把人工智能生成物看作民法意义上的“孳息”,比如将人工智能视为“母鸡”,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物就是“母鸡”下的“蛋”,“蛋”自然归“母鸡”所有者拥有。
此外,创造人工智能生成物,往往会通过一些程序进行“深度学习”,其中可能收集、储存大量的他人已享有的知识产权信息,这就可能构成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
曹新明认为,在这种涉嫌构成侵害知识产权的情形下,究竟应当由谁承担责任,也是一个新问题。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司法者吗?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2016年12月,名为“睿法官”的北京法院智能研判系统上线,为法官提供办案规范和量刑分析等精准信息,用大数据推进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的统一;2017年5月,全国首个“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上海诞生,在对上海几万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书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后,已具备初步的证据信息抓取、校验和逻辑分析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司法者得到类似案件的全部先例以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裁判规则,从而减轻他们的工作负累、促进准确适用法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认为,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综合,人工智能在促进司法者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和审查证据,统一司法尺度,助力司法公正等方面,的确大有可为。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替代司法者,实现独立断案?显然不可以。
人工智能只是实现司法正义的辅助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是我们始终应该铭记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看来,如果过分依靠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判决、根据大数据矫正法律决定的偏差等,难免形成审判主体的多重结构,事实上形成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处理商等主体和司法者共执司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