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课——观察青蛙
活动目的
1.了解青蛙的适应水陆生活形态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 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具有关统计,一只青蛙一天捕食的害虫,少则五六十只,多则二百只。
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0只。
那么青蛙捕虫与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2.观察小动物时,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在观察时,我们应采用先__________后局部,由远到近,从__________到下的方法。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青蛙的叫声有什么意义呢?
过程与方法
1.作出计划
(1)材料用具:健康的青蛙一只,玻璃缸,玻璃片,清水。
(2)观察步骤:
①观察青蛙的体形、体色、前肢和后肢的特点,趾间有什么结构等外部形态。
轻轻转动青蛙的头部,并做好记录。
②首先将青蛙放到玻璃缸中并盖好______________,认真观察并记录青蛙蹲和___________的动作。
向玻璃缸中注水,观察青蛙的游泳情景。
然后用手轻轻抓住青蛙并记录手感。
观察记录如下表
2.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计划完成实验,在观察的过程中并做好记录,填写如上表格。
3.结果和结论
(1)青蛙的身体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眼睛后面有_________,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________________的通道,_________短小,_________发达,有利于跳跃,趾间有_________,善于游泳。
(2)青蛙能适应陆地生活,是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_呼吸,_______________辅助呼吸。
其皮肤裸露且能分泌_________,湿润的皮肤里密布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进气体交换,所皮肤能_________呼吸。
4. 讨论
(1)青蛙的身体表面的颜色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4)通过本次对青蛙的观察,你学到了什么?在今后的观察实验中,有什么需要你注意的?
课后延伸
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只青蛙集群行进。
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和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这一现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2.青蛙身体的形态特点,使它既能适应适应陆地生活,也能在水在生活,但青蛙产卵却在水中,说明青蛙的生死离不开水,而且青蛙的幼体蝌蚪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有人认为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没有影响呢?
3.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
加拿大部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
左右。
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
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赡做实验,结果爪
赡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
繁衍有什么影响?
(2). 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
在你的家乡,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他们的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如果是,我们应该采取那些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