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一、填充题1、现代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___甲骨_____文。
2、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有 170万年。
3、氏族公社的历史共分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阶段和父系氏族阶段。
4、汉武帝时,派_张骞__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时,派______经营西域。
5、夏朝是夏族首领禹建立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070年。
6、夏禹死后,其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废除了禅让制,确立了世袭制。
7、商朝在盘庚在位时,由奄迁到殷,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铸造业。
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
9、我国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是封建领主制阶段。
它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0、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私田;将小部分土地留归自种,谓之公田。
11、公元前772 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雒邑,西周结束。
12、春秋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
13、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14、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15、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由宋大夫华元倡议;第二次由宋大夫向戍倡议。
16、战国时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有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成《甘石星经》。
17、公元前260年,秦派白起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长平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
18、南北朝时期,南朝相继的王朝为宋、_____齐___、梁、陈。
19、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
20、明末清初三大唯物主义思想家是黄宗羲、__王夫之_、顾炎武_____。
二、选择题1、丁村人是( B )的代表性人类化石。
A.猿人时期B.古人时期C.母系氏族时期D. 父系氏族时期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B )。
A.孙膑B.孙武C.孙权D.孙坚3、我国人类使用弓箭是在 ( C )A、猿人时期B、古人时期C、新人时期D、现代人时期。
4、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 D )A、黄帝时期B、夏朝C、神农氏时期D、尧、舜、禹时期。
5.北魏是我国哪一个民族建立的王朝( B )A.匈奴B.鲜卑C.羯D.羌6. 黄巢起义军在长安建立的政权是( D )A.大顺B.张楚C.大蜀D.大齐7、夏朝是我国第一个 ( C )A、封建领主制B、封建地主制C、奴隶制D、农奴制国家。
8、反映夏朝人活动的主要文化遗存是 ( D )A、大汶口文化B、良渚文化C、细石器文化D、二里头文化9.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C )。
A.《永乐大典》B.《四库全书》C.《古今图书集成》D.《四部丛刊》10.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是( C )。
A.黑海B.里海C.红海D.地中海11、商朝中央机构的百官之长叫 ( D )A、籍臣B、尹C、多马D、冢宰12、周王自称( C )A、朕B、陛下C、天子D、皇帝13.秦朝李斯主持的文字改革,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B )。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14.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B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夷陵之战D.昆阳之战15、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是( A )A、邗沟B、都江堰C、郑国渠D、永济渠16、城濮之战是 ( A )A、晋楚B、齐晋C、齐楚D、秦晋之间的一次战役。
17.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 )。
A.交子B.会子C.钱引D.汇票18.“地丁银”制实行的朝代是( D )。
A.北宋B.元朝C.明朝D.清朝19、《诗经》中的( D )A、大雅B、小雅C、颂D、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是全书的精华。
20、屈原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是 ( C )A、《九歌》B、《天问》C、《九章》D、《离骚》三、名词解释1.商鞅变法2、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天子把国土附近的地区划归王宝直接统治,其他地区的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保持臣属关系。
诸侯在封国内,把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方式分封给士。
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一座政治宝塔,压在人民头上。
3、史记:西汉史马迁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事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体例严整,内容丰富,为此后二千年间的正史编篡的典范。
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4、五经:“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是我国最早占卜用书,《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是以鲁国历史为主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5、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一次最著名的赋税改革。
为扩大税收,增加收入,鲁宣公十五年,开始实行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的制度。
初税亩的实行,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承认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6、周世宗: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
于954—959在位,在位6年。
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父柴守礼,祖父柴翁是当地望族,柴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
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内侄,被收为养子,又名郭荣。
继位后复本姓。
7、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四、简答题1、简述商代文字的基本情况?商代已有文字,现在已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商代后期的遗物。
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
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
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
每次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
2、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四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儒家:春秋时代表人物为孔子,其言论保存于《论语》战国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代表作分别为《孟子》和《荀子》道家:春秋时代表为老子,代表作为《道德经》战国时代表为庄子,代表作为《庄子》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代表作为《墨子》法家:代表人物为韩非,代表作为《韩非子》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因此二者共同强调的当然是血缘关系了,没有血缘关系也就不会对其分封,不分封又哪来的臣属关系呢?4.简述清代的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5.简述唐代两税法的内容?780年(建中元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它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实际上,唐中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
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
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
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五、问答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6项:①整顿吏治。
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
制定俸禄制度,俸禄由国家筹集拨给,不许官吏自筹。
制定惩治贪污办法。
②均田制。
一是男15岁以上,授露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年满70岁,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二是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
三是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同,还规定按牛授田。
四是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不许出卖。
③三长制。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由能办事又能守法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持治安。
④户调制。
即一夫一妇之家,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
民年十五以上未娶妻的,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
能从事耕织的壮年奴婢,八口出一夫一妇之调,耕牛二十头,出一夫一妇之调。
⑤迁都洛阳。
⑥改易鲜卑习俗,内容为穿汉服、说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鼓励与汉族通婚。
改革的意义: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消除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
三、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进程。
2.明代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答:主要内容:为整顿赋役,解决“役”的征收问题,明万历时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
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第一,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
第二,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