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临港新城WSW-C2-13地块2标限价房项目地块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监测报告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9月临港新城WSW-C2-13地块2标限价房地块项目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监测报告项目编号:9月VersionYTDZ-1目录目录第1章工程项目概况11.1一般概况11.2建筑结构及基坑概况11.3工程地质概况11.4周边环境概况2第2章监测目的、内容及监测依据22.1监测目的22.2监测依据的规范及设计资料22.3监测范围32.4监测内容4第3章监测方案实施53.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53.2监测精度要求63.3平面、高程系统73.4监测仪器选用及人员投入73.5监测点数量及投入仪器8第4章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监测84.1围护桩顶、坡顶的水平及沉降位移94.2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114.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134.4.支撑轴力监测144.5.周边地下管线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164.6.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17第5章监测期限、频率和预警值及预警报告185.1监测周期185.2监测频率185.3监测报警值195.4应急预案19第6章安全监测信息化处理报告10月12日开始安装监测桩的测斜管、控制网布设,共计布设位移、沉降监测点29个,测斜管14根,水位监测管7根,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点46个,至5月13日±0.00结构顶板施工完成,基坑监测工作结束,共进行了51次观测。

5.2监测频率根据工程性质、施工工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以保证在经济和安全的条件下准确监测围护结构、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

当监测项目的日变化量较大时,适当加密,必要时进行跟踪监测。

本工程采用的监测频率如下表5-1所示(最终监测频率经与业主、总包、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

各项目监测频率表5-1监测内容监测频率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底板浇筑出±0.00墙顶沉降、水平位移移/1次/1天1次/3天1次/1周墙体测斜/1次/1天1次/3天1次/1周水位观测/1次/1天1次/3天/坑外地表沉降/1次/1天1次/3天1次/1周号房监测/1次/1天1次/3天1次/1周临地下管线/1次/1天1次/3天1次/1周5.3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依照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J/TJ08-2001-2006》中相关规定,并参照围护设计说明最终以监理要求执行,本次监测报警值见表5-2报警值统计表。

监测报警值统计表表5-2序号监测内容日报警值(mm/d)累计报警值(mm)备注1墙顶沉降、水平位移≥±4/5≥±30/40设计提供2墙体测斜≥±4/5≥±30/40设计提供3水位观测≥±300≥±1000设计提供4地表沉降≥±4/5≥±30/35设计提供5号房监测≥±2≥±20设计提供6临近地下管线监测≥±2≥±20设计提供5.4应急预案为保证施工安全进行,应建立关于基坑围护及周边环境监测的相关应急措施,主要内容如下:1.我公司派驻项目部人员24小时值守现场,巡视、保护监测点(孔)以保证监测点(孔)的正常使用并能及时发现监测点(孔)的异常损坏并及时修复被损坏之监测点(孔)。

2.对电脑处理的监测资料做合理的备份保护,避免因电脑故障对监测工作造成影响。

3.对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配备备用监测仪器,确保当现场仪器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能及时调换,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4.在监测过程中,当监测点超出报警界限值或发生异常情况时,现场监测人员应进行重复测量,检查确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严格、及时按设计规定的报警值及时报警。

5.监测数据报警时,我们立即与项目监测负责人联系,判断可能存在的险情特征,并对目前的变形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施工技术措施或建议,并入监测报表中一并提交供各方参考。

6.对报警后的相应监测点实施重点监测,适当增加监测频率,观察变形与发展趋势。

7.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未预测的险情,我方主动调整监测频率,并及时提交监测报告。

第6章安全监测信息化处理报告6.1技术要求1.本工程应加强信息化施工,施工期间应根据监测资料及时控制和调整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

2.监测仪器的选型,结合仪器只在地下基坑施工期内使用的性质,同时考虑测量可能需要的最大量程选择满足安全监测要求、合适的仪器。

3.仪器安装埋设前要进行检验和率定,绘制监测点安装埋设详图,并按照报告和埋设要求做好埋设准备。

4.设备埋设时,核定传感器的位置是否正确,埋设的准备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按监测的位置和方向正确埋设传感器。

5.所有监测点安装埋设完成后,及时绘制监测点位置图,并加强对现场测点保护,以防监测点被破坏。

6.监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加强监测。

监测数据未达到报警值期间,应向设计单位每周提交一次书面监测结果(包括每天的监测数据及周报),监测材料上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平面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相关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

7.监测数据如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工程顺利进展。

8.对原始数据要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后方可进行计算,并绘制观测读数与时间、深度及开挖过程曲线,按施工阶段提出简报。

监测工作贯穿基坑工程始终,待全部资料备齐后,应向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各方提供完整监测数据、监测时程曲线图及监测报告电子版文件。

6.2监测精度在监测工作中,依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J/TJ08-2001-2006》中相关规定,监测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1.基坑围护桩体测斜误差≤0.5mm;2.平面位移监测误差≤1mm;3.沉降位移监测误差≤0.5mm;4.地下水位测量误差≤1cm。

6.3质量保障措施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项目配备有经验、有专业技能的组织管理者,做到快速、准确、及时提供监测信息。

2.有效的工作程序: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从现场数据的采集、工况信息收集、数据综合分析到形成成果报告。

3.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监测信息的准确获取只是工作的一个部分,还必须将获得的重要监测信息及时上报到相关单位,以便综合分析,为快速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主要是与业主、监理、施工方及相关单位建立一一对应的信息互递,与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能及时进行沟通。

指定专人负责,做到资料交接清楚。

4.技术保障:监测报告需经有关单位进行评审,评审通过才可执行。

监测过程中,从测点埋设、原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提交等所有过程严格执行我单位的《监测工作作业指导书》,严格遵守国家及当地的各项技术规程、规范。

5.仪器保障: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全满足工程监测精度要求,并经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检定。

6.现场监测人员持证上岗。

进场开展监测工作前,主管领导对项目部所有成员进行详细技术和质量交底,明确各监测人员职责。

7.监测报表提交前,需经现场监测人员自检,项目负责人复检,检核无误方可提交。

8.项目部每周进行一次质量自检,每月进行一次质量抽检。

同时接受现场业主、监理的一切监督。

9.准时参加工地各项会议,积极加强与各参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监测现场所有来往文件按规范格式作好书面签发记录。

6.4安全保障措施1.认真贯彻国家、上海市和上级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消防工作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劳动保护法规、条例规定。

2.认真对本单位职工进行安全生产制度及安全技术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思想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督促职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纪律、制度和法规。

3.施工前,组织召开管理、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教育会议,介绍施工中有关安全、防火等规章制度及要求。

4.在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个人保护用品,由各方自理。

第7章监测数据分析及总结在日常监测过程中,所有监测人员分组进行现场观测,大部分原始数据在上午完成采集,下午进行内业整理、计算,监测日报表则在当天编制,第二日监测报表在上午9:30前提交给工程各有关单位。

监测数据设置报警监控值,数据达到报警值时则立即通知各有关单位,并随后发出报警通知单,在报表的相应位置加盖红色“报警”章。

为便于分析各监测内容在各施工阶段的变化趋势及变化量,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汇总筛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数据绘制了历时曲线图,并结合施工工况作如下综述。

7.1围护桩顶部、围护坡顶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桩顶的位移和沉降观测,从桩顶冠梁做好时开始进行。

下面我们根据附件二《监测点数据变化统计表》中表~表的观测数据来对桩顶、坡顶的位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从可以看出,监测点位移量较小,在开挖初期位移量增长较快,后期变形平稳,Q18点正处于局部深坑开挖面的中部,故在开挖后位移量变化较大出现日报警,基坑开挖3天后该点变形减小并达到稳定状态,Q19点位于局部深坑的较短开挖面中部,出现一天的日报警,1天后解除报警达到稳定状态。

从观测数据来看基坑围护桩顶、坡顶监测点累计位移基本都未超过报警值,在整个监测周期中有两个监测点出现日报警情况,后期又趋于平缓。

具体情况见下表7-1报警情况统计表。

报警情况统计表表7-1监测点号监测日期Q18Q19垂直位移(mm)水平位移(mm)垂直位移(mm)水平位移(mm)日变量累计变量日变量累计变量日变量累计变量日变量累计变量2013/3/175.45.419.619.63.23.26.06.02013/3/181.26.67.927.50.84.00 .26.22013/3/19-0.56.12.029.50.94.91.17.32013/5/130.321.0-0.237.9 0.110.70.012.9桩顶平均沉降10mm,最大沉降值为21mm,发生在Q18处,没有超出累计报警值(50mm),桩顶平均水平位移8.5mm,最大位移为37.9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