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2010年10月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编写:审核:审定:,2012年12月地址:网址:电话:传真目录1工程概况 (1)简况 (1)周边环境 (1)地质概述 (2)基坑围护 (2)2监测目的及依据 (2)监测目的 (2)监测依据 (3)方案编制原则 (3)3监测内容及项目 (4)4基准点、监测点布设与保护 (4)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4)监测点的布设 (5)监测点的保护 (6)5监测方法 (7)垂直位移监测 (7)水平位移监测 (7)测斜监测 (7)6监测周期及频率 (8)监测周期 (8)监测频率 (9)7监测报警值 (9)8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10)监测仪器设备 (10)仪器检定 (10)9施工工况 (10)10曲线图及分析 (11)建筑物垂直位移累计变化一览表及曲线图 (11)地表垂直位移累计变化一览表及曲线图 (13)地下管线垂直、水平位移 (15)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累计变化一览表及曲线图 (19)11 结论与建议 (22)1工程概况简况本工程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沪南公路以东、秀沿路以南、网船浜河道以北区域。
本工程基地面积约万平米,拟建总建筑面积7万平米。
本工程拟建四栋高层住宅及一座地下一层车库及附属用房。
周边环境基坑东侧该侧地下室外轮廓退用地界址线为~不等, 东侧坡道外面紧贴用地界址线;东端的4号房基坑边距用地界址线为~不等。
目前界线上未砌筑围墙。
用地界址线外侧为已投入使用的文化中心,距离大于40米以上。
基坑南侧为网船浜河道,1号楼基坑距离河道蓝线最小距离为米,其余号房基坑距离河道蓝线距离均大于20米,车库基坑距离河道蓝线最小距离为30米,河道蓝线外6米为河道上口,河道两侧为天然放坡,没有石驳岸。
基坑西侧为沪南公路。
本工程车库基坑的西侧距离西侧红线距离约100米。
可不考虑对西侧红线外的道路、管线等防护要求。
但是需考虑车库西侧拟建的附属用房的安全。
基坑北侧为秀沿路,该侧地下室外轮廓退用地红线为10.55米。
红线外依次为人行道、绿化带、非机动车及机动车道。
红线围墙下有5根电缆线,其中1根万伏,4根万伏。
埋深70CM;另有燃气管线1根,通讯电缆若干,需重点防护。
地质概述详见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基坑围护本基坑根据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及土层情况,选用以重力坝为主的支护方案。
东丶西二头局部挖深超过6m, 采用重力坝内插钻孔桩,设内支撑的支护方案。
南侧号房卸土放坡开挖,设双排隔水搅拌桩。
2监测目的及依据监测目的在围护结构(桩基)和土体加固施工期间,由于土体应力平衡受到破坏,会对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线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周期性地对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进行观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应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地铁、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营和正常使用。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情况、材料性质、施工工况和外界其它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理论预测值尚不能准确、全面、充分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
本工程的监测目的主要有: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比较,判断上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或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实现对下步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确保本工程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线等的正常运行和使用;3)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撑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得整个支护体系处于受力均衡、安全、可控状态;4)通过监测及早发现止水帷幕的渗漏问题,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封堵止漏,防止大面积涌砂而出现险情;5)通过监测及时掌握立柱桩的隆沉变化,保证支护结构的受力均衡;6)将现场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实时工况,进一步优化方案,细化措施,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又好又快的建设目的;7)通过跟踪监测,在换撑和拆撑阶段,能做到施工科学有序,确保基坑围(支)护体系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
监测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4)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5)上海市《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TJ08-61-20106)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7)上海市《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8)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G/TJ08-2051-20089)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坑围护设计方案、保护对象权属部门对监测的技术要求等。
10)同类工程实践经验。
方案编制原则从时空效应的理论出发,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有关单位的要求,本监测方案的编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监测保护范围基坑开挖施工期间,按二倍的基坑开挖深度确定本工程最大影响范围,本工程基坑最深开挖深度约为,因此基坑本体和基坑围护墙体外14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土体均作为本工程监测保护的对象。
2)监测内容和监测点的布设满足本工程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同时必须能客观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支护体系的变形。
3)采用的监测仪器监测仪器满足精度要求且在有效的检校期限内,采用方法准确、监测频率适当,符合设计和规范规程的要求,及时准确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3监测内容及项目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监测内容为周边环境监测,各监测点的布设与施工顺序和保护对象必须相对应,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作业位置,监测保护的重点也会有所侧重。
本次监测项目具体如下:1)地下管线垂直、水平位移;2)地表垂直位移;3)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4)土体测斜;4基准点、监测点布设与保护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分两种:平面控制网用于水平位移监测;水准控制网用于垂直位移监测。
1)控制点布设平面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计划为同点,不少于3点,用于控制整个监测区垂直及水平位移。
基准点设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之外较稳定的地方,无条件布设固定观测墩时用划"十"字的测量道钉埋设。
2)控制网联测水准控制网采用水准路线测量,其技术指标参数表1。
定期进行水准控制网联测(二月一次),当基准点前后两次标高超过允许值,即以新高程值为起算高程;对水准仪定期进行i 检查(一月一次),保证水准测量资料可靠性。
水准控制测量技术指标表 表1 ±2L mm 平面基准点采用导线法测量坐标,坐标系统采用假设独立坐标系统,按二级导线测量要求进行测量,其技术指标参数见表2。
定期进行平面控制网联测(二月一次),检查各基准点的坐标,保证平面测量资料可靠性。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指标表 表2 ±2 监测点的布设1) 地下管线垂直、水平位移◆布点原则:取距基坑开挖最近的管线;取硬质压力管线(如上水,煤气,等);取埋设管径最大的管线。
◆测点布设:监测点的布置应相互兼顾,各管线均按20m 间距布置,共布设40点。
◆布设方法:部地面打入测量专用道钉,并确保其牢固。
2) 地表垂直位移◆测点布设:在基坑四周共布设6组断面,每断面设5点,围护墙外侧2米开始,点间距3米。
◆布设方法:确保其牢固。
3) 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 测点布设:取建筑物的四角(拐角),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衔接处, ◆ 布设方法:直接用射钉枪将8CM 射钉射入建筑物特征点处。
4) 土体测斜◆测孔布设:共布设11个孔,孔编号为◆布设方法:用钻机在设计孔位钻至设计深度,采用PVC 测斜管,将其放入钻孔内,管间用套管衔接,接头用自攻螺丝拧紧,并用防水胶带密封。
管壁内有二组互为90度的导向槽,使其中一组导槽与围护墙体水平延伸方向基本垂直,并在管内注满清水,防止其上浮,测斜管管底及管顶用布料堵塞,盖好管盖,管外用粘土回填充实。
监测点数量如表3:监测点汇总表 表3监测点的保护1) 监测点的保护工程监测中,由于测试元器件基本埋入混凝土和土体内,这样使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维修的性质。
因此除切实认真做好有关测斜管、传感元件的安装埋设工作外,对测点/孔的现场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要。
①为避免泥土、污物或其它物质进入仪器、导向或其它部分,影响测试结果或造成测试无法实施,也为了在使用、施工过程中不轻易遭到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必须对所有安装埋设监测设施设立保护装置进行保护。
②监测点应明确标示监测点的点号,同时在埋设工作完毕后应向各方提交监测实际埋设图纸以供查找。
③日常监测过程中经常派人巡视各监测点,及时掌握监测点的完好状况,对破坏的测点应在第一时间内尽可能的替换修补。
2)与施工单位的配合除我公司做好现场监测点/孔的保护措施外,施工单位也应配合、协助我公司共同做好监测点孔的保护。
①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了解每天的施工进度情况,对重要工况安排现场监护人员协同施工单位共同保护好监测点。
②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白监测点对本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③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应划定开挖区域并严格按照开挖区域施工,严禁随意施工。
5监测方法垂直位移监测参照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仪器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
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
或采用平面直角坐标法直接测量各监测点的平面坐标值,计算平面位移量。
测斜监测带导槽的PVC测斜管,管径为Φ70mm,内壁有二组互成90°的纵向导槽,导槽控制了测试方位。
埋设时,应保证让一组导槽垂直于围护体,另一组平行于围护体。
测试时,测斜仪探头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逐段测出X 方向上的位移。
同时用光学仪器测量管顶位移作为控制值。
在基坑开挖前,分二次对每一测斜孔测量各深度点的倾斜值,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偏移值。
“+”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值表示向基坑外位移。
测试原理见下图:测读设备线测斜仪工作原理示意图导轮导管回填钻孔导槽测头测读间距位移Lsinθ电缆总位移原准计算公式:式中: △Xi 为i 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1mm ) Xi 为i 深度的本次总偏移量(mm) Xi0 为i 深度的初始偏移量(mm) Aj 为仪器在0方向的读数 Bj 为仪器在180方向上的读数C 为探头标定系数 L 为探头长度(mm) αj 为倾角6监测周期及频率监测周期本项目监测周期自围护(桩基)施工开始到地下结构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