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篇一:鲁西北农村的婚丧风俗
关于鲁西北地区农村婚丧嫁娶的风俗记录
窦云德20XX级齐鲁医学班20XX00232025
摘要我的家乡在禹城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徒骇河中游地区。
虽然是在自己从小长起来的地方,但是我对于这些风俗还是止步于片段化、片面化的认识,在此就把我主观认识下的鲁西北地区的婚丧风俗做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呈现。
1.嫁娶
结婚是一个家庭以及个人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主要包括媒人说媒、见小面、见大面、送聘礼、迎娶、回门等过程。
小时候结婚的大多是媒人拉线,现在很少见,除非是大龄青年、改嫁等特殊情况,媒人已经褪去了过去的职业化。
双方见了照片感觉还不错的,便要见小面,即男女双方选个地方见面,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见大面就显得正式得多,男方一般要带礼品到男方去见过女方家长,并作深入的了解。
双方都满意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定日子结婚。
送聘礼以前主要是送烟酒礼品,现在主要是钱,数额也因双方的家庭情况有很大不同。
结婚的前几天会有庄乡邻居来帮忙打理准备,有一个管事的总管负责调度。
结婚之前新郎还要行“谢礼”,要到与自己关系较近的同村长辈或
亲戚那里去行礼,希望对即将组成的新家庭多些照顾,以前是要磕头的,现在就是见面说说话而已,已经大大简化了。
结婚那天,新郎要去“迎婚”,迎婚要准备给早晨给新娘化妆准备的人红包,返程的路上会有撒钱的,有同喜之意。
不待车接近新郎家的门口,鞭炮、礼炮响作一团。
接着便是新郎与新娘走进家门,我没见过所谓的踏火盆,一般是新郎把新娘抱进去。
接着就是拜堂等程序,最后送入洞房。
就在前几个月表哥结婚,我算是比较完整的经历了一次婚礼的过程,发现与小时候的已经大不一样,小时候主要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现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西方教堂婚礼的模式,其间还有与观众的互动等,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中午的宴席上,新郎新娘要敬酒,以示对长辈的尊重。
我认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便是“听房”了,以前男女双方在新婚当晚之前不会有太多的交流,到了晚上会发生在旁人看来很有意思的事。
与新郎一块长大的哥们就会在洞房的房后悄悄偷听屋内的动静,一些笑话变成了关于这个人一辈子的谈资。
婚后两三天之后,新娘要“回门”,便是回娘家看望父母,以慰思家之情,顺便报告新郎以及新郎家人的情况。
2.丧葬
若是人家有人去世,在晚上去世的话死者的儿子要“叫魂”,我对此也不很了解,只是在寒冷的冬夜里听到过。
然后会趁死者的身体还没有僵硬给其擦拭身体,并穿上寿衣。
丧期一般为三天、五天或七天,这取决于当时的气候与死者家属的意
思,一般在埋葬的前一天去县城火花尸体。
年轻人或小孩子死亡的话就不会火化尸体。
在入葬的那天,死者的亲戚友人会来“吊丧”。
届时,死者的门口会挂一鼓,友人一到便会击鼓示意,在行礼的桌子两边吊孝的子女便开始哭??有点假的意思。
这天还会上庙,现在的村里的庙宇差不多在破四旧的时候都被破坏了,只是到原来庙的位置去祭拜。
一般在中午一点左右下葬,前面十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抬着棺材,后面便是哭丧的队伍,在去往前几天已经挖好的坟坑的路上,还会有关系比较近的友人行礼,这有一套复杂的动作流程,按照关系不同而不同。
发丧的队伍就会不时停下来向周围帮助死者家人发丧的人叩头致谢。
在棺椁下葬后,众人往坟坑里面填土时,发丧的队伍便围着坟转圈,原意是阻挠众人埋葬自己的亲人,一般男丁是顺时针转,女人们便逆时针转。
待填土填到与周围地面相平时,便停止填土了。
亲友们献的花圈便被插到坟上。
在入土后的第七天、第十四天等,死者家属会陆续到死者的份上去祭拜,因为迷信认为亡人的死者在死后三十五天的时间里一直不会去往阴间,之后便会把坟填成土堆的样子。
之后的清明节、过年、祭日等日子亲人还会到坟上祭祀,清理坟头。
3.观众
所谓的红白事,也就是婚丧的过程对于当事人是一种仪式,但对于旁观者这就更倾向于是一种“表演”,总少不了观众,观众是有女人、孩子、“不太入世”的男人构成的。
女人没有参于其中的权利(除了当事
人),孩子就不用解释了,所谓的不入世的男人便是在村子里没有什么威信,没有多大话语权的,参加主持仪式的都是在村子里相对有头有脸的人。
仪式更像是一个放大镜,给了其他人一个机会去深入了解这家人以及这家人与其他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
眼睛犀利的女人们总是可以在细微的地方发现很多微妙的东西。
观众也是怀有不同的心态。
大多数是看热闹的,所闻所看只是会变成饭后的谈资,像是某某人在什么仪式上不懂什么规矩、出了什么丑。
不排除有些与当事人家庭有过节的人去仪式上“闹事”,以扩大影响或是达到使对方难堪的目的。
这就导致仪式上总有那么几个人需要特殊注意“维稳”。
4.变化
一些变化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触角深入到了“对时代变化反应相对迟钝”的农村,很浅显的变化想必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男方向女方家里送的聘礼也从“万里挑一”升到了“十不开箱”,下葬路上也有最初的人力抬扛棺材变成了机动车拉运,由此
还兴起了一些专门从事这些生意的“白事大全”,方圆七八个村大概就有一家这样的店铺,经营范围从寿衣、棺材到运棺车、火花车,应有尽有;嫁娶方面,以前只是在城市才有的婚庆公司也渗透到了农村,这就减少了婚丧对于“乡情”的依赖,听说过有些人在村里的人缘很差,家里死人后没有来帮忙抬棺材,后来不得不挨家挨户磕头去请人帮忙。
换做现在,找一个婚庆或是丧葬公司就可以托办了。
平时村里的人们人们为了生计各自奔波,留在村里的也只是老小。
除了红白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共性的活动,只有到了过年,村里的人才能见上一面。
但是我经常从长辈家人那里听来的消息是:近年来,“乡风”坏了。
我所理解的意思是,一方面村里人对于老一辈留下来的习惯的不遵守,认为这些东西过于陈旧了,脱离了时代的潮流,甚至于出现了一些违背旧伦理的事;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老人以及老人观点的尊重程度不够,变得势利了,表现便是,在某项仪式中,最具有话语权的也许不是年纪、辈分最大的人,而是村长或是村里最富有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德高望重”些许贬值了。
从我能够追忆到的最早的时间里,村里的红白喜事便是有一位辈分最大的男子主持,现在他的年纪太大了,下面的人没有很好的继承下他的一套完整的仪式规则,虽然后来村里自发成立了“红白事委员会”,但在某些事具体仪式细节上便出现了几个人商量办的现象,“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就慢慢“坏”了所谓的乡风。
篇二:婚丧嫁娶调查实践报告
XXX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XX镇婚丧嫁娶费用调查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XX镇婚丧嫁娶费用调查研究
在农村,婚丧嫁娶作为传统礼仪习俗而备受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婚丧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风气使然,红白喜事花费攀比现象严重。
为了了解农村对于婚丧嫁娶的消费情况,我大约花了一个星期对于一百户人家进行了调查,掌握了他们在红白事方面的大致费用。
一、XX镇婚丧嫁娶现状
(一)消费盲目攀比
现在农村青年结婚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的现象日益严重。
订婚时大要彩礼,相互攀比。
结婚时讲排场,比阔气。
结婚时必须有新房。
(二)奢办丧事盛行
为尽孝心“死要面子”。
不仅叫上乐队吹吹打打两天,办的流水酒席更是越来越上档次,并且请人扎纸马纸人男童女童在坟前祭烧。
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一)风俗习惯
XX镇长期以来都有“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这种风气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因此很难改变。
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这种风气便更难杜绝,而大家也没有要改变的意愿。
(二)礼尚往来
每当家里办事的时候都会仔细记下来参加的亲朋好友的名单以及每个人出钱出力的数目,等到下一次对方家里办事时作为往礼的参考标准。
(三)爱面子搞排场
中国人都特别看重面子问题。
并不是是所有人都想大操大办,只不过作为一个人际往来的重要场合,并且婚丧葬娶是人生的大事,大部分人认为,喜事办的越大脸上越有光,孩子也高兴,大家也满意。
在丧事上,大家也都这么觉得,家家如此,如果自己家做不到,就比别人差了一等。
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问
题,多数人选择在“红白事”上狠砸钱,拼命让自己在人前有面子,给足人家面子,给足自己面子。
(四)攀比心理作祟
比谁家房子贵,楼层好。
比谁家装修的好,家具买的贵重。
比谁家给的彩礼多,女方脸上有面子,金器买的贵不贵,好不好看。
比谁家的酒席请的多,排场做的大。
一切的一切都是攀比
(五)年轻人好逸恶劳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家中的宝贝,长期生活在蜜潭中不知赚钱辛苦,养成好逸恶劳的毛病,于是甘愿早早踏入婚姻生活传宗接代,因此在娶妻或嫁人的时候就多要些彩礼。
(六)女方给男方施加的压力
在婚事的规模和形式上,一般都是由女方明确要求的。
女方不仅规定婚礼办多少酒席,更是具体到喝什么牌子的酒抽什么牌子的烟,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