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交响音乐鉴赏 第四章 浪漫主义音乐
交响音乐鉴赏 第四章 浪漫主义音乐
咏叹调) 华丽的旋律,三拍 子的圆舞曲节奏,洋溢 着浪漫幻想的抒情气息, 表达初恋少女热烈喜悦 的心情。 《女人善变》(公爵 咏叹调)
节奏轻快活泼、音调花 俏,是这位情场能手的绝妙 写照。
二、普契尼(1858~1924)
普契尼的歌剧通俗,但隐含着 生命的激情,尤其是他的那些热血 沸腾的咏叹调,更是将这种激情推 向了极致。其有着高超的旋律天赋, 善于表现女性命运和心理,其著名 歌剧都是用女主人公名字命名的。
明朗的大调色彩、轻快的舞曲节 奏、贯穿全曲的跳跃音调,抒发对 真诚爱的渴望。
《弄臣》取材于雨果戏剧的《国王寻乐记》
主要人物:曼图亚公爵、黎格 莱托(弄臣)、吉尔达(黎格 莱托之女)、刺客兄妹
剧中弄臣黎格莱托是宫廷 的玩偶,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 又是一个不幸的受害者,歌剧 具有警示含义。
欣赏
《可爱的名字》(吉尔达
5、瓦格纳(1813~1883)
童年就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天赋, 最初志向当诗人、剧作家,十五岁 听到贝多芬交响曲,立志当作曲家, 音乐以自学为主。1831年在莱比锡 大学学习音乐。1849年参加德勒士 顿起义,后遭通缉,流亡瑞士。 1864年在拜鲁伊特建立节日剧院, 专门上演自己的歌剧。他的歌剧及 艺术哲学不仅对音乐家还对诗人、 画家、剧作家都产生深刻影响。其 影响力延续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作品欣赏:
玛祖卡:是波兰的一种社交性的,三拍子 舞蹈。特点是重音常出现在第二拍 夜曲:起源于英国天主教晚祷歌词,第一 个写夜曲的作曲家是英国作曲家菲尔德 1、《c小调“革命”练习曲》、《E大 调练习曲》 2、《降B大调玛祖卡》 3、《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
——ABA三段式
4、《降b小调夜曲》
《c小调练习曲》 练习曲是一种为学习而作的乐曲,通过练习,帮助 演奏者获得一定的演奏技能。 乐曲从不协和音开始,引出一连串汹涌澎湃的短 促音符。曲中有突然的跃进、有激流般倾泻而下的乐 音、有戏剧化的夸张及偶尔的抒情。 《E大调练习曲》 主题音调亲切、温存,又充满惆怅与忧郁,左手 纯朴的伴奏音型像是远方传来的故乡风笛声。
俄罗斯作曲家。 出生于工程师家庭, 自幼学琴,曾在彼得 堡司法部任职。1862 年考入彼得堡音乐学 院,1866年在莫斯科 音乐学院任教,1876 年和梅克夫人建立通 信关系,长达13年之 久。 创作范围:歌剧、舞剧、交响曲、交响诗、 协奏曲、室内乐等。
代表作:交响曲(4、5、6) 管弦乐《1812序曲》《罗米欧与朱莉叶》
《地狱中的奥非欧》《美丽的海伦娜》
《霍夫曼的故事》 ——取材于德国作家霍夫曼的三部小说。
《 地 狱 中 的 奥 非 欧 》 剧 照
欣赏:
——船 歌
B、约翰· 斯特劳斯 之歌(阿黛拉咏 叹调) 剧中人物:埃森斯坦伯爵 罗莎琳德(伯爵夫人)
法尔克医生
二、 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1849)
——钢琴诗人 自幼学习钢琴。7岁公开演奏。15岁发表音乐作品。 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19岁毕业,21岁去法国就此定 居。 ——创作:华沙时期以风俗性,技巧性为特征。
巴黎时期风格成熟,体裁扩大,内容加深。
——体裁范围: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波兰舞曲、 夜曲、圆舞曲、叙事曲、谐谑曲等。
《降B大调玛祖卡》 主题旋律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中二 个插段都是波兰民间风俗场景的描绘。
《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 波兰舞曲是一种三拍子舞曲,源于一种波兰贵族庄 严的队列舞曲。 这首充满英雄气概。乐曲为ABA三段,A段中雄 壮的旋律,在左手音域宽广、响亮的伴奏中得到增强, B段类似进行曲的旋律,左手以无休止的快速重复八 度伴奏着,这个段落考验着演奏者的力度和耐力,最 后A段再现英雄气概。
《钟》 根据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钟》改编。采用回旋 曲式,主题多次出现,因钢琴模仿性强,主题给人印 象深刻。钢琴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该曲,因为它可 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
奏鸣曲式
诗 人 拉 马 丁
呈示部:主部主题雄伟壮阔、沉着有力。
副部主题明朗充满柔情。 展开部:转入快板。暗示人生旅途中暴风雨即将来临。
2、作品
《纳布科》——合唱“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弄臣》——咏叹调“女人善变”
《茶花女》——二重唱“饮酒歌” 《游吟诗人》——合唱“铁匠之歌” 《阿伊达》——凯旋进行曲
3、作品欣赏
《茶花女》取材于十九世纪法国 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 主要人物:维奥列塔、阿尔弗莱德 (贵族青年)、乔治· 阿蒙(阿尔弗 莱德父亲) 歌剧刻画维奥列塔心理转变的 ; 三个阶段:欲罢不能的爱情渴望 (第一幕);迫于外力的自我放弃 (第二幕);无可挽回的悲惨结局 (第三幕) 欣赏:男女声二重唱“饮酒歌”
《降b小调夜曲》 乐曲抒情、亲切,带有淡淡的忧郁气质。曲中贯穿 着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及舞曲风格的轻快伴奏。
三:柏辽兹(1803~1869)
法国作曲家,出生医生家庭。1826年入巴黎音乐 学院,毕业后走上了创作、指挥、音乐评论的道路。 代表作《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作品欣赏:《幻想交响曲》(1830年)
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 提琴协奏曲》
歌剧:《尤根· 奥涅金》《黑桃皇后》 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如歌的行板”
欣赏
《如歌的行板》
——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乐曲结构 为ABA三段式。A段主题取之于乌克兰民歌, 委婉忧伤。B段是一个述说性主题,带有热切 和忧郁的情调。最后A段是主题再现。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主题宽广壮;呈示 部主部主题源于乌克兰民歌,副部主题甜美富于 幻想色彩。 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热烈的快板,主 部主题源于乌克兰民歌,热烈欢快,副部主题洋 溢出青春的激情。
奥尔洛夫斯基亲王 阿黛拉(女佣人)
第三节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一、威尔弟的歌剧
1、生平
——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 ——受到商人安东尼奥· 巴列齐资助
——18岁报考米兰音乐学院被拒绝;后随
斯卡拉剧院总监维拉尼亚学习音乐 ——《纳布科》使其成名。
1813~1901
——中期作品《弄臣》、《茶花女》、《游吟诗 人》、 《阿伊达》 ——晚期作品《奥赛罗》、《法尔斯塔夫》
—— 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
交响曲中有一个代表爱人的热情洋溢的主题,贯 穿全曲之中,作者称之为“固定乐思”。
一位极度敏感又具有丰富 想象力的年轻作曲家,正处在 无望的爱情的深深的痛苦中, 因此服用了鸦片。然而鸦片的 药效无法致命,却让他进入各 种各样古怪的幻觉中。他脑中 闪过的激动、情感和记忆,都 转变为音乐的形象和乐思。他 挚爱的女子,变成一段旋律, 一个不断再现的主题(固定乐 思)萦绕在他脑海中。
插部: 田园曲,暴风雨后人们尽情享受乡间安逸的生活。
再现部:副部主题,有原先抒情性格变为雄伟的进行曲。 主部主题,好似一曲壮丽的青春诗歌。
法国作曲家杜卡(1865~1935)
交响诗《小巫师》
——取材于歌德 的同名叙事诗,全曲 分为引子、中段和结 尾三部分。乐曲形象 生动地描绘了诗中情 节。
二、柴可夫斯基(1840~1893)
第四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1810~1910)
第一节:早期浪漫主义
一、德奥作曲家
1、舒伯特(1797~1828) 有“歌曲之王”称号,代表作品有歌曲《野玫 瑰》、《鳟鱼》、《魔王》等。声乐套曲《美丽的 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交响曲 《b小调未完成》、《C大调伟大》 作品欣赏:《f小调音乐瞬间》(aba三段式) 《冬之旅》(根据诗人缪勒同名诗作创作) -第一首“晚安”(夸斯索夫 演唱)
2、舒曼(1810~1856)
主要作品: 《春天交响曲》、声乐套曲《诗人之恋》、钢琴 套曲《童年情景》、《蝴蝶》、《狂欢节》 3、门德尔松(1809~1947) 主要作品:
《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e小调 小提琴协奏曲》
钢琴作品《无词歌》——“春之歌”、“船歌”、 “纺车之歌”
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梦幻曲” 旋律舒展悠长,随着音色、和声不断变化,将人带 入轻柔、飘渺的梦幻境界。
《波希米亚人》又称《绣花女》:讲述女主角 咪咪的痴情和不幸。
《托斯卡》:讲述演员女主角托斯卡的刚烈和对 爱的忠贞。 《蝴蝶夫人》:讲述日本艺伎巧巧桑的无助和被 遗弃的命运。 《图兰多》:讲述中国古代公主图兰朵美丽、冷 酷,最终被爱感化。
《无词歌》-“春之歌”(aba三段式) a段旋律流畅、欢快、波浪起伏,表现风和日丽的 春天景色,b段情绪热烈,仿佛从春景描绘到对春天歌 咏,最后a段再现。
4、勃拉姆斯(1833~1897)
出生乐师家庭,少年时期就显示 出作曲天赋,14岁 举办钢琴独奏音乐 会,20岁在欧洲旅行演出,并结识了 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对其创作产生了 决定性的影响。人们常把他和巴赫、 贝多芬称为“三B” 主要作品: 四首交响曲 二部钢琴协奏曲 室内乐 《摇篮曲》、《第5号匈牙利舞曲》 (著名小型作品)
作品欣赏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查尔达什:拉苏舞、弗里士舞
交响诗《玛捷帕》
取材于法国诗人雨果的同名诗
交响诗: 由李斯特首创。交响诗大多取材于文学或诗歌。 通常为单乐章,结构严谨,主题变形是其常用的创 作手法。
《爱之梦》 主题出现在中音区,浑厚的音色、朴实的音调,在 模仿竖琴音响的背景之下,主题显得含蓄深沉;中间 情绪热烈像是爱的炽热表达;再现段主题旋律在高音 区出现。
第一乐章:梦幻、热情——(固定乐思 热情洋溢又高贵羞怯) 第二乐章: 舞会(圆舞曲)—— ABA三段式(固 定 乐 思变换为圆舞曲) 第三乐章:田野风景 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 第五乐章:女巫安息日之梦(固定乐思变成怪诞、粗 俗的舞曲) 进行曲最初用于军队队列音乐,后扩大到婚礼、葬礼、节庆等。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