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响音乐鉴赏·不同类型代表作品举例

交响音乐鉴赏·不同类型代表作品举例

幻想曲
肖邦《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这首乐曲的曲目意味着这首乐曲既有幻想曲的特点,又有即兴曲的性质。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热情奔放的快板,上下奔腾的快速旋律,表现出奔涌般的激情。第二部分转为中般,奏出如歌的抒情主题,旋律带有梦幻般的情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速度更快,热情更加高涨,当音乐从高潮上平静下来时,第二部分的抒情歌唱性旋律的第一句,又在低音区出现。但这已经是结尾了。那温柔而低沉的琴声仿佛沉入幽静的冥想,给人呢留下了无尽美好的心绪。
第五乐章"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 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回旋主题与管乐器的"末日经"同时演奏以构成。(片段4)随后是不安的弓木敲奏声,至此乐曲更加激昂、奔放,最后以狂乱的形态结束全曲。
序曲
柴可夫斯基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作于1869年(当时作者仅29岁),并于1879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定稿。该曲结构宏大,旋律优美,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采用奏鸣式结构组合中的变体曲式——双奏鸣曲式写成。作者采用这种结构较为庞大的双奏鸣曲式,是由于剧情的复杂性及其深刻的悲剧性决定的。
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而富有无限张力的c小调第一主题。
第二乐章持续的慢板,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富有幻想、希望和生活的快乐,充满内在激情,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 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4),宽广如歌,抒情般从琴键中流淌,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两段主题音乐此起彼伏,最后汇成一首激情澎湃的宏伟赞歌。 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第四乐章:快板
F大调第六交响乐 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A大调第七交响乐 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交响诗
前奏曲,是李斯特13首交响诗中的第三号,是李斯特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首。最初写于1844年,是根据法国诗人奥特朗(Autran)的诗作《四元素(风、水、星、土)》谱写的合唱套曲的前奏部分,1854年李斯特将其改写为独立的交响诗,并配上了另一位法国诗人拉马丁(Lamartine)的诗作《诗的冥想》中的一篇。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F大调第八交响乐 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D小调第九交响乐 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第一乐章"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 板序奏的奏鸣曲。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片段1)
第二乐章"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中,发现了他的恋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 (片段2)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 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C小调第五交响乐 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代表作品
交响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乐 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D大调第二交响乐 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 作品第55号“英雄”
组曲
亨德尔 水上音乐组曲
《水上音乐》,又称《水乐》、《船乐》。亨德尔作于1715年,是一部管弦乐组曲。传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全部组曲由二十首小曲组成,开始是一首法国式的前奏曲,其后是布莱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种形式的舞曲,同时也有缓慢乐章。乐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横笛、法兰西横笛、双簧管、圆号、小号等。
交响音画
德彪西 大海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第一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落下,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第二乐章《波浪的游戏》,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第三乐章《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第三乐章"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和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了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片段3)
第四乐章"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