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研究重点:血细胞(各型白血病)、造血组织(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血倾向(血友病、DIC等)、血栓栓塞。
血液学发展史: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 系统研究始于显微镜问世(十七世纪1673) 二十世纪初迅速发展
血细胞的认识
血细胞数量的检测,1953年第一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红细胞的认识,1901,血型 白细胞的认识,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
循证医学 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造血器官
造血细胞起源于中胚层间叶细胞 造血器官是指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包括
胚胎期造血器官 出生后造血器官
胚胎期造血器官: 中胚叶造血期 (人胚2~9周):血岛形成,HSC形成 胎肝造血期 (胚胎6周~7月):先以红细胞为主,以后产生粒细胞, 与此同时脾、胸腺、淋巴结也参与造血。 骨髓造血期 (胚胎3月~):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HIM) 由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HSC定居在适宜的造血微环境后,在各种成分的诱导下,启动造血增殖、 分化、成熟等过程。 骨髓基质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等 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GM-CSF、SCF、LIF、TGF-β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四节 血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血细胞的增殖:细胞通过数代的有丝分裂进行复制和DNA的合成,增 加各系细胞的数量。一个原始红细胞可以最终产生16~32个成熟红 细胞。 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发育过程中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有获得新的功能 的过程。 血细胞的成熟:包含在整个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每一次有丝分裂和分化 都伴有细胞的成熟。 血细胞的释放: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大小、形状、 核染色质结构、颜色、核膜、核仁、胞质的量、颜色、胞质颗粒
观察要全面 注意涂片染色的影响
有些细胞兼具上下两个阶段的特征时,一般归入下阶段
细胞介于两系之间难以判断时,采用大数归类法 急性白血病时,要结合化学染色判断细胞归属 难于识别的细胞可归入 “分类不明”细胞
注意标本凝固的影响
做骨髓检查时,应同时做血象细胞学检查
第四章
大致正常骨髓象
造血的调控
造血的基因调控,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信号 转倒的调控 造血的体液调控,正向调控因子,负向调控因 子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正常血细胞形态(略) 血象检验:计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同时注意观察各种细胞的 形态有无异常及有无异常细胞 观察的内容: 粒细胞系统:数量和形态,注意有无幼稚细胞、棒状小体、毒性改 变、分叶过多、过少、双核、巨幼样变等 红细胞系统:细胞大小、形态、色泽、淡染区、有无幼红细胞、大 红细胞、环形红细胞、点彩红细胞、豪-周小体、卡波氏环等。 淋巴细胞系统:数量和形态,有无幼稚及异形淋巴细胞 浆细胞系统:正常血片中无 血小板系统:数量、大小、形态 其他: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骨髓增生程度:五级分类法 根据有核细胞的多少来判断 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1:1 1:10 1:20 1:50 1:200
第四章
油镜观察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油镜观察
骨髓细胞学检查: 低倍镜观察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造血干(祖)细胞
干细胞的分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HSC ( hematopietic stem cell ) 的特性:HSC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 来,在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的诱导下,分化发育成各系造血祖 细胞、原始及幼稚细胞、成熟细胞,释放入血。 HSC的特性: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多数细胞处于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骨髓象检验临床应用 : 适应证:外周血细胞数量、形态异常及出现异常细胞 不名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不名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黄疸、紫癜、肝肾功能异常等 血液病疗效观察 协助其他检查(免疫分型、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细菌学检 测等) 禁忌证:血友病 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及操作方法
[临床意义]
三、碘酸-Schiff反应(糖原染色)
[临床意义]
鉴别良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ALL、CLL、NHL时PAS积分增高 病毒感染时积分正常
鉴别红细胞增生的性质
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PAS强阳性,积分增加 增生性贫血(溶贫、巨幼贫)时积分正常 三种白血病的鉴别 急粒:PAS(-) 急单:PAS(+,弥漫均匀红色) 急淋:PAS(+,粗颗粒或块状) 确定不典型巨核细胞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造血、淋巴器官造血 骨髓造血 红骨髓: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扁平骨、短骨、长管骨的 近心端 黄骨髓:是指脂肪化的骨髓,占骨髓总量的50%,具有潜在造 血能。 淋巴器官造血 胸腺: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素 脾:制造淋巴细胞,具有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反应功能 淋巴结:负责淋巴细胞的二次增殖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 (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 析的方法。 常用于急性白血病鉴别的有: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过碘酸-雪夫染色(糖原染色PAS) 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及氟化钠抑制试验(NSE)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积分值的计算方法 临床应用:类白血病反应与慢粒鉴别 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鉴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鉴别 铁染色:细胞内铁 细胞外铁 用于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
急性白血病常用组化染色的鉴别
POX PAS NSE -
急淋 +颗粒状 ±
急粒 +~3+
+ 不被抑制
急单 ±
+弥漫均匀 + 能被抑制
红白血病 不定
NaF抑制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将基质液中的α-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的α 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灰黑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
三、碘酸-Schiff反应(糖原染色)
[原理] 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 (periodic acid-Schiff`s reaction,PAS)过碘酸能将血细胞内的糖原氧化,生 成醛基。醛基与Schiff液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 红色沉淀物,定位于胞浆中。 [结果] 阳性:胞浆中出现红色物质,可呈颗粒状、小块状或 弥漫均匀红色。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增生程度:增生活跃 粒红比值:2~4:1 粒细胞系统:约50%,原始〈2%,早幼〈5%,各阶段形态比 例正常。 红细胞系统:约20~25%,原始〈1%,早幼〈5%,各阶段形 态比例正常。 淋巴细胞系统:约20~25%,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单核细胞系统:〈4%,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 浆细胞系统:〈2%,均为成熟浆细胞 巨核细胞系统:全片7~35个,原巨偶见,幼巨〈5%,颗粒巨、 产板巨各占50% 其他非造血细胞偶见 成熟细胞形态正常
[临床意义]
急粒:强阳性 急单:弱阳性或阴性 急淋:阴性 用于白血病的鉴别
二、醋酸萘酚酯酶又称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内的醋酸萘酚酯酶又称非特异性酯酶(non specific esterase NSE),能将基质液中的α-醋酸萘酚水解,产生α-萘酚, 萘酚与重氮染料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结果] 阴性:胞质中无灰黑色颗粒 弱阳性:胞质中见灰黑色细小颗粒、分布稀疏 强阳性:胞质中见灰黑色粗大颗粒、分布密集 [临床意义] 用于白血病的鉴别 急单:阳性 急粒:弱阳性或阴性 急淋:阴性 氟化钠抑制试验: 急单白血病可被氟化钠抑制 急粒不被氟化钠抑制
[结果]
反应强度分级 -、1+、2+、3+、4+ 积分法: < 10~40%,40~80分
[临床意义]
慢粒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 细菌性感染与病毒心性感染鉴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鉴别
五、铁染色
[原理] [结果] 普鲁士蓝反应 细胞外铁 :1+~2+
肾功衰竭表现;淋巴瘤的皮肤表现,血友病等。
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血液成分输注 成分输血:节约血液、减少输血的副作用 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血浆、丙种球蛋白、血浆Ⅷ因子、凝血酶原 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复合物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 检验医师的责任
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血栓与止血的认识
止血修补血管壁,聚集、粘附功能 血友病,瀑布学说
骨髓干细胞和造血调控的认识
造血干细胞的认识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认识 造血调控的认识
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血液学改变:白细胞增高可见于各种感染;某些药物 治疗后可见粒细胞减少;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贫血;慢性缺氧性疾病导 致的红细胞增高;各科急症导致的DIC等。 血液病的非血液系统表现: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神经系统表现;骨髓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