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 问答
(IDE)、缺铁性贫血期(IDA)。【临床表现】一般症状:头晕、乏
力、易倦、心悸、气短;上皮细胞变化:上皮组织萎缩、舌炎、口腔吞
咽困难;其他:指甲扁平,
易裂,反甲,头发干枯,异食癖。【血象】1.RBC、Hb低于下限。RBC明
显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色素充盈不足,严
低、遇代偿性造血灶则可显示增生活跃甚至明显活跃。(2)粒系总百分
率正常或减低。(3)幼红总百分率正常甚至可增多,晚幼红高于中幼
红,胞核呈炭核并脱核迟缓。(4)淋巴相对增多。(5)巨核明显减少或缺
如,此为诊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要条件之一。(6)非造血细胞比急
性型为少。
AA其他检测:1.NAP:活性增高。2.骨髓活检:造血岛呈空网架结构、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nolytic system),简称纤溶系统,是指纤溶 酶原(PLG)在特异性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纤溶酶(plasmin,PL),从而 降解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的过程。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 蛋白溶解而保持血管畅通,防止血栓形成或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血流 复通。血栓形成机制:血管壁受损、血液成分改变、血流淤滞。蛋白C 系统的成分及作用:1.蛋白C(PC):肝合成,依赖VK。凝血酶+TM→ 复合物,使PC(加速)→APC。APC的主要作用:1)灭活FVa和FVIIIa, 但需要磷脂和Ca2+的参与;2)抑制FXa 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3)通 过灭活PAI-1,激活纤溶系统;4)增强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2.蛋 白S(PS):肝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依赖VK,为APC的辅因子。3.血 栓调节蛋白(TM):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主要是加速PC活化。4.内皮 细胞蛋白C受体(EPCR) :与蛋白C结合,增强凝血酶T-TM介导的PC活化 强度。 DIC诊断:临床表现: ⑴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⑵ 有下列二项以 上临床表现①多发性出血倾向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④抗凝治疗有效 实验室检查指标: 同时有 下列三项以上异常:1.血小板<100*109或进行性下降(但肝病,白血病要 求血小板<50*109/L)或由下述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血 小板球蛋白;PF4;TXB2;GMP-140;2.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 进行性下降(但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 1.8g/L肝病〈1.0g/L〉或) 4g/L 3.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时FDP>60mg/L)或D 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4.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称动态性变化(肝病 时延长5秒以上)5.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6. AT-III含量及活性降 低(不适用肝病)7. 血浆VIII:C活性<50%(肝病必备)。疑难病例应由 以下义项以上异常:①FⅧ:C降低,vWF:Ag升高,vWF:Ag比值降低;② 血浆TAT浓度升高或F1+2水平升高;③血浆纤溶酶与纤溶酶抑制物复合 物浓度升高;④血(尿)FPA水平增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造成外 周血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①急性型:紫癜出现前1-3周常有上呼吸 道感染史,起病急,常伴发热、皮肤紫癜、粘膜出血和内脏出血,少数病 例还可发生颅内出血;②慢性型:常无诱因,起病缓慢,出血以皮肤、粘膜 和月经量过多为主,脾不肿大或稍微肿大;③诊断:1.多次实验检查血小 板减少;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有成熟障碍;4.五选一:波尼松治疗有效,切脾治疗有效,血小板相关抗体 增多,血小板相关补体增多,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实验室检查】(一) 血液检查:急性型血小板减少严重,血小板计数常<20X109 /L , 慢性
增生的AL、MA、骨髓转移癌、恶性组织细胞病,Fanconi贫血。
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符合上述条件后可考虑再障,再区分急性和慢
性。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于体内储存铁铁消
耗完毕后,由于铁缺乏不能得到补充而导致Hb合成不足所引起的贫血。
铁缺乏症的三个阶段:储存铁缺乏期(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贫血的分类:(根据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红细胞生成减少:a.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再障、先天性再障、纯红再障、MDS等。骨髓被异 常组织侵害: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维 化。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继发性贫血。b.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 缺铁贫、巨幼贫、铁粒贫。二、红细胞破坏过多:a. 红细胞本身异 常:膜异常:遗传学球形椭圆形口型红细胞增多症,PNH。酶异常: G6PD、PK缺乏症。血红蛋白异常: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不稳 定血红蛋白病。b. 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同种免 疫、药物诱发免疫。理化因素:机械性损伤、高温、化学物质。生物因 素:微生物和寄生虫。其他:脾功能亢进。三、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 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再障AA:一组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的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 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 病。【发病机制】:1.造血干细胞缺陷:量减少,质异常。2.造血微环 境异常: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紊乱,影响干细胞增殖与分化。3.免 疫机制紊乱:T亚群异常、负调控因子增高、免疫抑制治疗有效。【临 床表现】三大症状:贫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结不肿大。急性 型:又称重型再障-Ⅰ型,<6~8个月,起病急,病情重,贫血进行性加 重,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慢性型:>1年,起病缓,病情稳,贫血
可有不同。(1)Hb、RBC中或重度减低。(2) WBC减少,其中性粒减少的
程度不及急性型,淋巴相对增多。(3)
血小板减少,
多<80×109/L。(4) 网织红可>1%甚至达2%~3%,但其绝对值仍低于正
常。【骨髓象】骨髓呈向心性受损并可出现代偿性造血灶,因此穿刺部
位所见不一定一致,多次、多部位穿刺有利于诊断(1)骨髓多为增生减
骨髓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取材判断: 适应症: ①出现不明原因的外 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②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 结肿大③出现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 显增加④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骨髓活检,微生物 培养,寄生虫检查等 禁忌症: ①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 做,但也可以做,需在完成后局部压迫5-10分钟.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② 晚期妊娠的妇女应慎重取材满意: 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 酸痛感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③显微镜下涂片可见较多骨 髓特有细胞④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的比 值。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 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具体特 征如下:1、完全稀释: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2、骨髓小粒、 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 3/5 骨髓象低倍镜检查:(1)判断骨髓涂片质量:染色是否良好,涂片是否 满意,厚薄是否均匀,细胞分布是否适当。(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根 据有核细胞:红细胞可将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 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低下、增生极度低下。(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 类。(4)全片观察有无大体积和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正常骨髓象特征:一、增生度:活跃或明显活跃;G:E=2~4:1。 二、各系各阶段比值在正常范围内:(1)粒系占40%~60%,原粒 <2%,早幼粒<5%,中性杆状核>分叶核和晚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出现 频率分布呈棱锥形,E<5%,B<1%。(2)红系占20%左右,原红<1%,早 幼红<5%,中、晚幼红为主,晚幼红略>中幼红或均等。无异常形态。 (3)淋巴细胞占1/5(20%~25%)左右,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原、幼 淋罕见。(4)单核细胞<4%,主要是成熟单核细胞。(5)浆细胞 <2%,为成熟浆细胞。(6)巨核细胞:标准化面积1.5cm×3cm均值在7 ~35个,以颗粒巨、产板巨为主,血小板成簇聚集或散在,可见或易 见,无巨大和异形血小板。(7)非造血细胞、网状细胞等可以见到但 不多。三、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四、可见造血岛且上面有较 多造血细胞。五、无其他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损黏附功能、聚集功能、害释放反应、血块收缩、 促凝作用。 血液凝固(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由一系列 凝血因子参加的、复杂的酶促反应和分子聚合过程。此为二期止血机 制。
穿刺方可诊断。(1)骨髓增生多为重度减低。(2)粒、红两系均严重减
少。粒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以中、晚幼红为主。细胞形态大致正
常。(3)淋巴相对增多可达80%或更多。(4)巨核细胞明显减少。(5) 浆
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6) 部分病例能见
到空网架结构的髓小粒。
慢性AA:【血象】RBC、Hb、WBC及PLT均可减少但发生的先后及其程度
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造血面积减少,脂肪组织增多,间质水肿。
3.EPO:增高。4.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集落明显减少或缺如。
AA的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绝对值下降。2.一般脾不肿
大。3.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或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4.排除:PNH、MDS-R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MF、低
为主,感染、出血较轻。重型再障-Ⅱ型:慢性再障发展而来。
急性AA【血象】(1)RBC、Hb严重减低。(2)WBC严重减少,常
<1×109/L,淋巴比值相对增多。(3)PLT严重减少,常<20×109/L。(4)
网织红严重减少,多<1%,其绝对值亦减少,常<15×109/L。【骨髓
象】不易获得骨髓成分,涂片上脂肪滴明显增多,故常需多次、多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