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前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

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

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一、发展的机遇 (11)二、存在的问题 (13)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二、主要目标 (16)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一、投资估算 (23)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四、培育绿色消费氛围 (26)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十二五”期间,吴江区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通过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政策引动,推进了一批标志性的重点示范项目,搭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出台了一批扶持性的新能源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

2015年,本区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为22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4.4倍,年均增速达21%,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新能源产值达到64.5亿元,是2010年的9倍,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图1.1 2010-2015年吴江区新能源产值情况(单位:亿元)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资源,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

吴江能源资源相对匮乏,除少部分秸秆、沼气及太阳能光热利用外,一次性能源98%由外面调入。

主要能源消耗除了区内部分热电联产企业发电供热外均从区外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和生活用能刚性增长,使全区的能源消费总量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给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据统计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91.04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为0.1268吨标煤,能耗同比增速为2.32%。

按照区域板块划分,其中吴江经济开发区(同里镇)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28.53万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0244吨标煤;汾湖高新区(黎里镇)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46.27万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1155吨标煤;吴江高新区(盛泽镇)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82.48万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3538吨标煤;太湖新城(松陵镇)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0.97万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111吨标煤;平望镇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60.5万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2843吨标煤;七都镇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7.93万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0246吨标煤;震泽镇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26.11万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0959吨标煤;桃源镇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28.22万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3029吨标煤。

1、煤炭:据统计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耗原煤(包括烟煤、洗精煤、煤制品、焦炭等)380.32万吨,主要来源是山西、内蒙、安徽及我省徐州地区,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水运,由秦皇岛和连云港转运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至吴江各区、镇。

2、天然气:据统计全区2015年天然气利用量达到10.11亿立方米。

同比2014年(4.71亿)增长114.6%,创出历史新高。

截至2015年底区内拥有管道天然气工业用户242家,商业用户530家,居民用户9.58万户。

其中城市燃气完成3.0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3%;电厂转输完成6.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6.1%。

从销售渠道来看(1)、吴江港华燃气完成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4%;(2)、吴江天然气管网公司完成8.6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3.2%,主要是两家发电企业转输量出现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区天然气主要来源均由中石油西气东输一线(由苏州天然气管网股份公司输送)和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吴江分输站输配提供。

3、电力:电厂建设情况:由于我区所处地理位置既不靠海又不靠大江大河,受原料运输条件限制因此不能建设大型火电发电企业,只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热电联产企业。

截至2015年底我区共有燃煤机组热电联产企业9家,具体是:华电吴江热电有限公司、大唐苏州燃机热电有限公司、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盛泽热电厂、苏州苏盛热电有限公司、苏州苏震热电有限公司、吴江罗森化工有限公司热电厂、盛虹集团有限公司热电分厂、吴江艺龙实业有限公司热电厂、吴江三联印染有限公司热电厂等,总装机容量为105万千瓦,其中天然气发电机组4台总装机容量为72万千瓦,燃煤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为33万千瓦。

据统计2015年总发电量50.05亿千瓦时,供热量3111.17万吉焦折合1038.3万吨蒸汽。

2015年,吴江区电力供应情况详见下表1.1。

表1.1苏州市吴江区2015年供用电情况表(单位:万千瓦时)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一)项目带动,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吴江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新能源利用规模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截至2015年底吴江区光伏发电项目共11个、发电装机容量累计约80.92兆瓦,总投资7.4亿元。

表2.1苏州市吴江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情况表地热及热泵利用步伐加快。

在东太湖地热温泉等一批地热、热泵项目的带动下,吴江区地热及热泵利用规模迅速增加,利用方式和领域不断拓宽。

生物质能利用取得突破。

2014年吴江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将于2016年6月底发电。

风能开发利用有序推进。

78%1%15%1%5%占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图2.1吴江区新能源利用配比(二)创新驱动,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吴江区坚持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抓好创新驱动,延伸新能源研发、装备制造、技术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在创新环境培养方面,积极发展能源服务业,加大科技创新步伐,初步形成了创新企业、研发机构、产业联盟良性互动的创新格局。

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围绕方案设计、检测认证、成套设备供应等环节,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

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共建创新高地。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研发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经具备了为国内小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提供核心零部件的条件。

吴江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企业、研发机构、产业联盟良性互动的创新格局。

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

聚焦重点领域,激发企业活力,积极“补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

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已具备硅片、硅棒、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成套设备的能力;在风能产业领域,已经形成小型风力发电机和配套产品等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初步实现产业化。

目前已经涌现出括亨通集团、通鼎集团、永鼎集团、隆盛电器、吴江变压器厂、金康电力、胜信光电和通用电力电器等8家规模以上企业。

亨通集团成为线缆行业中国领军企业,瞄准世界十强目标不断拓展产业链。

能源服务业得到提升。

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围绕方案设计、检测认证、成套设备供应等关键环节,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

(三)政策引动,发展环境不断趋优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吴江区实施“4+4+1”产业发展规划,把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四新”产业之一。

在重点项目推进方面,吴江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吴江盛泽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南玻、敏华等新能源屋顶太阳能项目等项目被列入政府重点项目规划。

通过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燃煤小锅炉淘汰供需对接会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发展新能源的良好氛围。

吴江区环保局牵头组织开展燃煤小锅炉淘汰供需对接会,为300多家燃煤锅炉企业和替代能源供应商搭建面对面沟通平台。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吴江区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虽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一)资源可利用总量相对较少吴江区新能源品种比较齐全,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但新能源资源总量较少,能源基本靠外部输入。

太阳能、风能资源贫乏,不宜大规模建设。

吴江属于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域四类地区,春夏季多阴雨,太阳能资源只有秋冬季可以利用。

吴江区新能源资源总量较少,除少部分秸秆、沼气及太阳能光热利用外,一次性能源98%由外面调入。

主要能源消耗除了区内部分热电联产企业发电供热外均从区外供给。

吴江属于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域四类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贫乏,不宜大规模建设。

地热、余热潜力较大,但是受制于投入大、相关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开发利用困难。

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污泥等,利用成本较高。

(二)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核心技术缺乏,大多数新能源企业聚集在产业链低端,采取“两头在外”的模式,即从区外引进技术设备,在区内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组装,加工费用利润微薄。

研发经费缺少,新能源研发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但由于进入门槛高、回收期长,企业研发面临融资难题。

专业人才缺失,致使产业整体上的生产技术落后,技术成果转化不够及时,严重影响企业快速有效占领市场。

(三)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

生产的技术标准体系、产品的相关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都有待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产品竞争集中在中低端。

在不同部门之间,协调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电力、环境、产业等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执行能源产业政策的行政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