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历史名人集知我河东爱我运城——南风广场“河东历史文化长廊浮雕”图解文字:吴民方序运城市旅游局局长安三法巍巍河东,雄踞晋陕豫金三角。
孕中条之秀气,毓大河之神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数千年来,名流辈涌,灿若星河。
或建都兴邦,或文治武功;或著书立说,或驰战疆场;或泽被苍生,或流芳千古……,揽时代风云者,不可胜数。
后人择其杰出者,共得44位,于南风广场之北,历史长廊之上,镂诸金石,雕其塑像,以扬其美名,人所共抑。
今日运城,生机勃勃,日新月异。
旅游业适逢盛世,得以快速发展,规模壮大、市场拓宽、景点层出、客源攀升,位居全省前茅,为人所瞩目。
挖掘深刻内涵,展示河东文化,扬先贤美名,引四海客商,实为发展旅游之大事。
吴民方先生,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历史系,退休后笔耕下辍,悉心整理44位先贤功绩成册。
市旅游局将其付梓,于海内外广泛传颂,以知我河东,爱我运城,发展旅游,振兴经济。
知我河东爱我运城——南风广场“河东历史文化长廊浮雕”图解南风广场的北端,建有“河东历史文化长廊”。
长廊壁上,尽布浮雕。
漫步长廊,放眼浮雕。
文人学士、帝王将相,栩栩如生,跃然身前;农贾精英、书画名家,熠熠生辉,尽收眼底。
像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河东古代名人风采与运城灿烂文化。
给运城增添了魅力。
让世界了解运城,让运城走向世界。
为了协助市民群众和青少年朋友,进一步“知我河东,爱我运城”,现将浮雕上的四十四位河东古代历史名人,逐一附图注解中下,以飨游人观注。
【中华曙猿】1994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在垣曲县发拙出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牙齿、美两国科学家验证而命名为“世纪曙猿”。
“世纪曙猿”生成于四千万年前,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最早的人类祖先。
这一发现把人类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
因为,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女娲氏】即女娲。
有类始祖。
母系氏族社会的领袖。
女娲的重大功绩有二:一是造人。
天地初开,世间无人。
女娲便用黄土造人。
另有传说,女娲与其兄伏羲氏相婚而产生人类。
此后,她又禁止兄妹通婚,成为建立婚姻制度的女神;二是补天。
当时,天陷地塌,大火熊熊,洪水滔滔,猛兽遍野,恶鸟横行,人们难以生存。
女娲便炼五色石补天,积炉灰止住洪水,砍鳖足撑天,杀黑龙清猛兽,免去灾难,使人们得以安生。
女娲涤动在河东大地,传说甚多。
万荣县黄河边上的后土祠,就上专为后土(即女娲)而建造的。
历代帝王多来此祭典,汉、唐、宋、三朝八位皇帝先后亲临二十多次。
仅汉武帝刘彻就来过八次,并作《秋风辞》。
【嫘祖】嫘祖约生于四千六百年前。
皇帝正妃。
夏县西阴村人。
传说累祖为了人们有衣穿,先用草皮、树皮捻线,后来教人们养蚕缫丝,织布做衣,结束了人们兽皮树叶为衣的原始生活,并重视农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蚩尤】蚩尤,姜姓,炎帝后裔。
九黎族部落首领。
传说蚩尤,长相奇异,生性好战。
为了与皇帝争夺水草丰美的中原之地,遂死在古河大地(今运城市盐区东郭乡一带),进行了一场决战。
最终皇帝打败并擒杀了蚩尤。
砍了头颅,肢解了身体。
身体化解为盐池,血液变成了卤水。
肢解的地方称为“解州”,盐池称为“解池”,遗留的蚩尤城改为“蚩尤村”(今从善村)【风后】风后,皇帝宰相。
生于海隅,今昔对比运城盐池一代。
才智过人,尤善用兵。
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黄帝和蚩尤经常争战不休,而皇帝虽然人马众多,却常常难以取胜。
为此,问计于风后。
风说,两军混战一起,敌我难分,故难取胜。
为了辨认,让士兵帽插槐叶,后来改换为皂角树叶。
这样,两军分明,擒杀了蚩尤,取得了大胜。
风后逝世后,皇帝将其埋葬于“风陵渡”,让这位智人守护西大门,以防西逃的蚩尤残部卷土重来。
风陵渡也由此而名。
【后稷】后稷,姬姓,名弃。
中国农业的始祖。
尧、舜农官。
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故曰有邰氏。
主要活动在稷王一带。
后稷自小喜种五谷蔴菽。
长大后,精于农耕。
教民种植庄稼,时播五谷,开荒种田,使人们有粮可吃,解决了生活困难。
【唐尧】尧,史称唐尧、陶唐氏。
名放勋。
父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领袖。
生于绛县尧寓村。
自幼天资聪明。
古传为圣王,“其仁如天,其知(智)如神,孰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做了首领后,初都蒲坂(今永济市蒲州),后迁平阳(今临汾)。
在位其间,选贤任能,为政清明。
设官掌管时令,制订历法,重视农耕,天下安宁,世风祥和。
咨询四岳后,让位于舜。
又让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
使天下成为人们理想的太平盛世。
【虞舜】舜,史称虞舜。
姚姓,名重华。
父亲氏族社会的部落领袖。
冀州诸冯(永济市龙行村)人。
舜以孝、贤文明。
幼年丧母,父双目失明续妻,生子名象,父母喜象厌舜,但舜却很孝悌,二十岁以孝名天下,三十岁尧访贤遇舜婵让其位。
定都蒲坂(今永济蒲州)。
舜耕历山(垣曲)、捕渔雷泽(永济)、制陶沙滨(永济黄河边),勤奋有为,业绩显著。
可父母不时加害,企图纵火烧死、落井下石砸死用酒灌醉砍死,但终如愿。
尽管这样,舜仍一如既往,孝敬父母,爱护弟弟,被称为贤人。
【大禹】史称大禹。
姒姓,名文命。
传说中夏氏部落联盟领袖。
古代治水功臣。
传说禹时洪水泛滥,人们苦不堪言,尧命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
禹接受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截为疏导。
踏遍“九州”,历尽千辛万苦,在外奔波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终于通山川、疏江河,平息了水患,使人们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禹凿龙门(今河津市),流传至今。
由于治水有功,得到人们信任,舜让其位。
禹继位后,建都安邑(今夏县城西北)。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病死于苗山(又称会稽山)。
其子启抢占了王位。
从此,结束了原始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国家——夏王朝。
【傅说】殷商贤臣。
约生于公元前1350年。
平陆县人。
傅说出身奴隶,自幼天资聪明,生性慧敏,懂得许多人间哲理,掌握不少生产技术。
由于善思考,又有一定技术和组织能力,遂成为奴隶群中的佼佼者。
他创造的“版筑法”,就是以两块木板相夹,中间填满泥土,以修筑被洪水冲毁的道路。
这一方法,今天仍被广泛用于筑墙,垒坝,修护地堰。
这在当时,是生产技术上的一个了不起的重大突破。
殷王武丁下访求贤,被邀入朝。
从而辅佐武丁实施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政治主张。
使政治清明,矛盾缓和,朝野内外,充满生机,出现了国泰民安,百废俱兴的升平景象。
谓之“武丁为君,傅说为臣,相得而益彰。
”【晋文公】晋文公(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
春秋时晋国国君。
晋文公为晋献公次子,由于献公废嫡立庶,引起朝政混乱,宫廷不安。
重耳外逃十九年,周游犹、卫、齐、曹、宋、郑等国,备受艰辛,屡遭坎坷,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同时也坚定了复国兴邦之志。
遂在秦穆公帮助下,返国继位,史称晋文公。
继位后,重用功臣,励精图治,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接着又平定了周王室内乱,争取了更多同盟国,改变了政治、外交上的被动地位,遂为“盟主”。
【魏文候】魏文候(?——前396)斯。
著名政治家、战国时魏国国君。
前445——前396年在位,大胆起用法家人物,在魏国实行变法。
重用李悝为相,把“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作为一项普遍原则付诸实施,这是社会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又用吴起为将,西门豹治邺(河北临漳),操练军队,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奖励耕战。
使魏国政令统一,军力强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强国。
【猗顿】猗顿(前480—?),春秋时大商人。
原籍山东,后迁临猗。
原是春秋时鲁国一个贫寒书生,为了改变耕而不得温饱,织而衣难难蔽体的现状,便跋涉到齐国,向致富闻名的范蠡请教,又千里迢迢,定居于适宜畜牧的猗氏王寮(今临猗县王寮村),发展畜牧,经营盐业,“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富埒(jie)王公,驰名天下”,成为大富商。
致富后,急公好义,赈灾济贫,备受赞誉。
死后,人们感其恩情,修建陵园,现在寮村有猗顿墓。
【荀子】荀子(前313—前238),名况。
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新绛县人。
幼小好读,十五岁远游齐国求学,在与各学派的长期接触中,融会贯通有选择地接受了儒学和法家的先进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成为有名望的学者。
荀了反对“法先王”的复古倒退理论,主张“法后王”,实行法治,强调“一天下”、“一制度”,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
主张“人定胜天”,反对儒家的“天命论”及鬼神之说。
又以“性恶论”反对孟轲的“性善论”,否定了天赋道德,强调后天环境的决定影响。
荀子著有《荀子》一书。
著名弟子有战国后期思想家李斯和韩非。
【李冰】李冰(约前302前235),战国时水利家。
运城解州效斜村人。
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4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
任职期间,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兴建成布局合理,施工技术高超,受益面积广阔,功在当代,惠泽后世的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创了化水害为水利的新纪元。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永葆青春,一直造福川西人民,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座丰碑。
【关羽】关羽(160—219)字云长。
三国时蜀国名将。
运城解州常平村人。
少时以打铁为生,有匡国济民、除暴安良的意愿和志气。
二十岁时,别父母,过黄河,游郡里,习武艺。
188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
此后,征战周旋,除杨奉,战吕布,不避风险,屡立战功。
忠于刘备,为人称道,尤其在刘备艰难困苦,无所作为的情况下,能全心全意,矢志不移,更是难能可贵,表现了为人忠与友信,义炳乾坤。
除恶济世,勇迈绝伦。
破关斩将,威震九州。
行为品德,超群武艺。
令人仰幕,备受崇敬。
卒年五十九岁,追谥为壮缪候。
【卫夫人】卫夫人(372—349),名铄。
汝阴太守李矩之妻。
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
夏县苏庄村人。
书法继承家传,最善隶书和正书,誉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移若清风。
”方笔凝重,体态端正,用笔合法,精湛纯熟,恣态妩媚,源远流长,曾未得有。
同时,在书法理论上有所创见,所写《笔阵图》仅五百余字,对纸、墨、笔、砚的选择、执笔的部位及传统书法的法则,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其理论之精辟,见识之卓越,堪称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之精髓。
世称“书圣”的王羲之,就是其弟子。
【裴秀】裴秀(224—271)西晋杰出的地理学家。
闻喜县裴柏村人。
出身名门世族,博学洽闻,重视图籍。
官至尚书、司空。
在朝任职期间,总结了前人的制图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各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
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这些制图的基本科学理论,在中国地图学史上有重大贡献,并对后世制图学有巨大影响,成为当之无愧的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
【薛仁贵】薛仁贵(614—683),名孔。
唐代名将。
河津市大黄龙人。
出身贫苦,自幼务农、卖炭佣工。
十九岁与柳金花成婚,寒窑度日。
三十一岁应募东征,投效张士贵帐下,开始了戎马生涯。
善骑射,会用兵,东征西伐屡建战功。
曾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故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