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

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

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案例评估单位:四川省国税局案例评估人员:张炜:眉山市彭山县国税局范瑜:乐山市犍为县国税局向世坤:攀枝花市西区国税局案例评估时期: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案例评估时间:2008年5月案例评估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企业基本情况X钢铁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经济性质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

该公司是以转炉炼钢的长流程生产企业,高炉容积46立方米,设计产能4万吨/年。

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局征收。

二、预警指标分析通过企业纳税申报资料、CTAIS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和税收管理员日常收集的信息,对公司异常指标汇总如下:案头分析主要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报表分析,二是指标分析。

报表分析包括表表核对和科目余额分析(主要针对资产负债表);指标分析包括行业特有指标、通用指标及指标配比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一)资产负债表分析1、“存货、预收帐款、应付帐款”期末余额较大,与该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不符。

2、在建工程:在本期“在建工程”未曾结转固定资产的情形下,期末余额较小,与公司实际不符。

一是根据管理人员在行业调查中掌握的资料,2007年公司新建有一条球团矿生产线;二是公司当期新增“长期借款”1000万元。

3、其他长期应付款:根据“其他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内容的局限性,应对期末30万元的余额作进一步核查。

4、资本公积:本期公司“资本公积”减少了585万元,下降比例达23%。

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是转增资本(股本),而该公司本期实收资本并未增加,所以十分异常。

(二)行业特有指标分析1、主副产品配比分析副产品有“渣铁”和“煤气”(煤气未回收)。

②“炼钢环节”副产品有“钒渣”(该公司有提钒工艺)和“氧化铁皮”。

●产量结构比=副产品产量:主产品产量渣铁:铁水≈(0.63~0.65):1钒渣:铁水≈(0.027~0.043):1(行业正常的比例为0.004:1,在调查中发现该公司提钒工艺落后,品质较低,故其比例远高于行业正常值)氧化铁皮:铁水≈(0.07~0.1):1结合公司的生产特点及规模,测算该公司2007年副产品数量如下(下列公式中的系数1.2为铁水与钢坯的投入产出比):①渣铁=38284.22×1.2×(0.63+0.65)/2=29402.28吨②钒渣=38284.22×1.2×(0.027+0.043)/2=1607.94吨钒渣的产销率=销售量/生产量=963.55/1607.94=59.92%③氧化铁皮=38284.22×1.2×(0.07+0.1)/2=3904.99吨疑点2:该公司当期“渣铁”、“氧化铁皮”的销售数量为零,“钒渣”的产销率也仅有59.92%,与评估值相差644吨。

可能存在副产品现金销售不入帐嫌疑。

2、成本构成指标及其配比分析成本构成指标分析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主要原辅材料、能源、工资等进行分析,分析包括金额类指标及数量类指标,同时对相关指标进行配比分析。

①其他辅料、工资(金额类指标)以下是2006年、2007年钢坯单位生产成本结构产成本2486.75元/吨,同比上涨了14.72%。

具体指标分析如下:●其他辅料:构成产成品单位成本的各项指标中,增涨幅度最大的是“其他辅料”,增长比为99.51%。

疑点3:2007年,该公司生产工艺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其他辅料”单位生产成本却比上年增长了近一倍,异常。

●工资:2007年,吨钢工资增长比为59.67%。

根据《企业所得税申报资料》,2006年、2007年该公司核定计税人数分别为280人/月、260人/月(管理人员数相对固定),因此排除了由于人员增加对“吨钢人工费用”这一指标变动的影响。

该公司的工资核算方式为“固定工资+超产奖”,根据管理人员日常了解的情况,2007年公司固定工资的发放基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当期钢坯产量与上年相比仅增涨了 6.49%(382842.22÷35977.34-1)。

疑点4:2007年,吨钢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较大,与当年计税人数略有下降、工资基数变动不大、钢坯产量小幅增长的情况不相匹配。

公司是否有虚列计税工资、扩大税前扣除,或隐瞒钢坯真实产量的行为。

②投入产出、焦比、电耗(数量类指标)根据该公司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产品成本构成中的“原材料投入”、“焦碳耗用”、“生产用电”三项指标可以作为纳税评估的关键指标。

但是,由于2006年该公司有直接购入生铁冶炼钢坯的情形,并且“原材料的投入产出比”、“焦比”仅与直接冶炼的铁水数量有关,所以我们将钢坯的产量按1.2的行业系数(即,生铁:钢=1.2),还原为生铁的数量,再作进一步分析比对。

当期铁水产量=钢产量×1.2-购入生铁数量2006年铁水产量=35977.34 ×1.2-1432.30 =41740.51吨2007年铁水产量=38284.22 ×1.2-0 =45941.06 吨上数参数中,由于原材料、焦碳的价格受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可控程度较低,而“电价”与“电量”相比,用“耗电量”作为评估指标更为精确。

所以下述分析中,我们均以数量作比较。

以下为每吨铁水原、辅、燃料耗用数量明细表。

铁的平均数量,我们以会计核算的谨慎性为原则,在计算渣铁的产量及品位时,均取行业较低水平。

(即渣铁/铁水=0.63、品位35%);②铁元素含量比=(∑原材料投入量×品位)/铁水;③“生产铁水所耗电量”,首先根据企业所有电力设备的装机容量及使用频率,测算出炼铁设备每小时耗电量为1056.5度,占装机总容量的74.73%,再乘以当月总的耗电量,计算出铁水的生产用电量。

在具体分析中,由于以上指标在月度间有较强的可比性,我们采用了年度分析与月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分析更精准。

疑点5:横向比,2007年该公司上述各项指标除“焦比”外,都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纵向比,1、年度纵向比①2007年,该公司投入的铁矿石平均品位为44.95%(0.98/2.18),比2006年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但“铁矿石的投入产出比”却增加了0.14(2.18-2.04)、约上涨了7个百分点;②按照行业规则,“焦比”与“铁矿石品位”成反比,矿石品位每高1%、焦比降2%。

2007年,该公司“焦比”比2006年下降了0.32,而当年矿石的平均品位仅提高了0.02,严重背离行业规则。

(该公司焦碳的货源较为稳定)2、月份纵向比,我们将评估期上述指标的各月数值分别按“铁元素耗用比”、“焦比”、“电耗比”进行排序后,可以明显看出该公司每月各项指标的波动幅度均较大,最高月份与最低月份相比,“铁元素耗用比”波动值为1.03、“焦比”波动值为0.6、“电耗比”波动值为124,如此大的月度差异显然不符合正常的生产规律。

指标具体分析如下:●“铁元素耗用率”:在尚不考虑公司投入的自产渣铁数量的情况下,6月、11月、10月公司的“铁元素耗用率”分别为1.33、1.36、1.51,与该指标1.09的行业水平相比高出甚多。

以行业指标,按上述月份投入原材料中铁元素的总含量测算6月、11月、10月铁水的产量如下:评估产量=(4288.89 +5050.88 +5622.15)÷1.09 =13726.53吨帐面产量=3221.77+3720.96+3724.68=10667.41吨评估产量-帐面产量=13726.53-10667.41=3059.12吨●“焦比”:在钢铁冶炼行业中,同一企业,无论是从节约成本,或是从生产适应性的角度出发,购进原辅料的品位或质量都应该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焦比”也应该相对稳定。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公司每个月份的“焦比”差异值均较大,同时与当月矿石的综合品位也没有形成反比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异常。

●“电耗比”:由于每一钢铁冶炼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流程等的不同,对电力的耗用情况作纵向比较更能充分说明企业的生产情况。

同时,根据该行业的生产特征,同一企业,单位产量的耗电量应该相对固定。

2006年、2007年,该公司每吨铁水的年均耗电量近乎一致,似乎完全符合炼铁企业的生产特征。

但是,细看每月的“电耗比”,差异却非常之大。

假设以20%(经验值)的比例作为该项指标波动的合理区间,则波动范围应该在“两年的单位耗电比×(1±20%)”即116~175(度/吨)之间。

而该公司5月、1月、3月的“电耗比”分别为177(度/吨)、188(度/吨)、219(度/吨),大于最高值;2月、7月的“电耗比”为95(度/吨)、109(度/吨),又小于最低值。

以该公司两年的单位耗电量,按上述大于最高值月份的耗电量之和测算5月、1月、3月铁水的产量如下:评估产量=(527967+565482+524522)÷145.39 =11128.49吨帐面产量=2983.24+3008.16+2395.92=8387.32吨评估产量-帐面产量=11128.49-8387.32=2741.17吨同时,根据电力公司提供的资料,该公司2007年的耗电量为8993298度。

而该公司当期申报进项抵扣以及帐面记载的“2007年度耗电数量”均为8902490度,与电力公司提供的用电量相差90808度。

按上述电量差异和铁水的单位耗电量测算公司铁水产量如下:产量差=(实际耗电数-帐面耗电数)×冶铁设备的装机容量比÷单位铁水的平均耗电量=90808×74.73%÷145.39=284.2吨以上三项差异合计为:3059.12+2741.17+284.2=6084.49吨(以上疑点众多,应对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作进一步核实。

)3、高炉利用系数分析生铁高炉利用系数=日产量/高炉容积≈1.6~2.57(行业理论值)2007年公司平均高炉利用系数=(45941.06÷12÷30)/46=2.77最高产量月份高炉利用系数(2月)=(6000.18÷28)/46=4.66最低产量月份高炉利用系数(3月)=(2395.92÷30)/46=1.74疑点6:假如以公司申报的46米3的高炉容积为计算标准,则“2007年公司平均高炉利用系数”为2.77,约微高于该项指标的行业理论值。

但其最高产量月份的高炉利用系数(2月)却达到了4.66,严重背离行业标准,与实际不符。

(公司是否有低申报高炉容积,隐瞒实际产能的行为。

)(三)通用指标分析1、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2006年“存货周转率”=232007年“存货周转率”=11.91“存货周转率”变动比=(11.91-23)/23=-48.22%2007年,公司“存货周转率”为11.91,变动比为-48.22%,较为导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