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顾晓雯2008年3月7日,《魔兽世界》的玩家周徐军突然发现自己经营多年的魔兽世界账号突然无法进入,随即他得知自己的游戏账号已被运营商九成公司公开宣布封停,这意味着他在该账号内的多个游戏角色和虚拟财产已全部化为乌有。
九成解释说,周徐军被封号的原因是因非法利用游戏BUG牟利。
其对此多次示警禁止但效果不佳。
但玩家对此却存在异议。
在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周徐军将九城告上法庭。
浦东法院最后认为,玩家和游戏公司签订的网络服务合同,对双方皆有约束力。
法院判决要求上海九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恢复玩家账号下的游戏角色和全部装备,并负担诉讼费用。
①在此之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类纠纷就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之后发生的2009年6月7日凌晨0时魔兽世界由于更换运营商而终止服务的事件,导致广大玩家面临被删号的危险。
这意味着此前他们在游戏中所购置的所有虚拟装备将化为虚有。
自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虚拟财产”这一概念的激烈讨论。
事实上,自2004年全国第一例“虚拟财产”失窃案以来,全国由于“虚拟财产”而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
而我国法律对此的保护是欠缺的。
这就有必要对“虚拟财产”加以法律上的保护。
一、“虚拟财产”的界定(一)“虚拟财产”的字面理解及范围我国的“虚拟财产”财产这一概念是从英文“virtual property”翻译过来的,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非实际存在的财产。
它并不像软件等知识产权可以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电脑及网络并可以和网络上的其他人相互影响的,例如网络游戏中虚拟装备的交易、电子邮件的收发等。
而对于其具体的释义,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
对此,大多数人将之理解为数字化,非物质化的财产形式。
这就将“虚拟财产”的范围无限拉伸,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理解将会使这一概念①魔兽玩家状告九城获胜/i/2008-08-14/***********.shtml。
更加难以界定。
笔者认为,“虚拟”只是泛网络化时代所开创的一种新的形式,其重点还是应当放在“财产”二字之上。
既然是财产,那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权属问题。
因此,作为财产的“虚拟财产”它应当是由某些人专属享有的。
这就对“property”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诠释。
由此我们可以将用户的免费与收费的邮箱帐号、QQ号码、QQ服装、虚拟货币、网络宠物、网络游戏帐号、虚拟ID账号等划入“虚拟财产”的范围。
综上所述,笔者把虚拟财产定义为:虚拟财产权是一种具有物权属性的依附于一定载体的,具有一定期限的财产权。
其所指向的权利保护的是用户对虚拟财产主张的精神及经济上的价值利益,体现为身心的娱乐以及某些特定情况下交换价值的实现,而非单纯地对虚拟财产的占有、使用。
用户的虚拟财产权也是排他的,运营商只能依照服务合同的规定提供服务及相应的管理工作,对数据不能随意删除或修改。
(二)“虚拟财产”的属性“虚拟财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形式,既具有一般财产的性质又有着其独特的特性。
首先,其必然归属于特定的人。
即经过申请注册,或是用现实货币交换而来的归属于某些人专用的财产。
这种专属权依据惯例被称为“虚拟财产所有权”。
我国学界对于这种所有权的归属大致有如下两种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是其用户在经申请注册或在游戏中取得的,其取得方式与状态由运行程序的规则所确定,属于其本身的一部分,因此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主体是开发商,而用户所拥有的仅仅是根据网络程序服务合同本身所代表的网络虚拟财产的使用价值,因此“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属于运营商,而其用户只享有使用权。
②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认为虚拟财产的主体应该属于其用户。
这种观点认为网络虚拟财产的取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个人的注册或游戏升级行为取得。
这个过程中的邮箱、账号、虚拟财物、经验值等是用户通过自身努力所取得。
而经营商只是存储这些数据:另一种就是用户直接从运营商手中购买。
或者从虚拟的“货币”交易商场以及私下交易中获得。
因此这些虚拟财物的所有权是属于用户的。
③笔者②赵占领:《论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信息网络安全》2004年5月。
③饶传平:《网络法律制度——前沿与热点专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
赞成第二种观点,这种“虚拟财产所有权”是属于用户的。
《物权法》规定:所有权是所有权人对物品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虚拟财产所有权”是权利人所享有的直接支配其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应当得到物权法的保护,用户对其虚拟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不受任何人的非法侵害。
第一,占有是指人对物事实上的管理,重在实质上的控制的权能,因此,开发商对虚拟财产也只是保管、维护,实质的控制权还在于用户。
第二,虚拟财产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用户可以通过交易,升级,邮件的收发等方式来满足其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是其使用价值,而广大的“虚拟财产”的用户是其使用主体。
第三,用户按照与开发商约定的规则在虚拟建构的世界中无论取得自然孳息还是法定孳息,收益权统统都归于用户。
第四,在虚拟社会中,用户有权处分其财产,或卖或赠;而用户也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或卖或赠其在虚拟世界中的财产,如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装备、QQ号码等。
所以说,虚拟财产的处分权归用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虚拟财产权由用户所有这个结论。
其次,“虚拟财产”并不像现实中的财产可以独立存在。
从物理角度来看,虚拟财产以电磁数据的形式存在,而数据的存在又根据自然规律的电磁原理,主要以硬盘的磁道面凹凸来表示其二进制“0”与“1”的,所有的数据都是以符合二进制规则形式存在的。
④要将其物质化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作为其承载物。
根据不同的硬件设计只要能实现存储和读取数据功能的硬件就能作为载体。
但是数据价值的实现并非有了载体就能实现,它还需要通过其他电子设备对载体上的数据进行读取、显示才能实现数据的价值。
无法脱离载体进行独立现实的交易。
因此,“虚拟财产”并非独立的财产。
再次,“虚拟财产”有其特有的期限性。
由于虚拟财产依赖于网络的各种软件及程序,因此一旦网络运营商停止该程序的运营,那么虚拟财产将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其交换价值也将不存在。
各种网络账号、邮箱、游戏是自主经营的网络服务商向市场推销的一种依托于网络的娱乐服务项目,作为一种服务性商品,它必定随着网络游戏服务商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情况的变化而存在服务期限,这种服务期限也就决定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期限性,而期限的长短则完全取决于服务商的经营状况。
因此,用户的“虚拟财产权”也并非像一④黄宏生:《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与法律保护》,《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般的物权一样可以持续存在。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虚拟财产”的认定(一)美国美国是最早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国家,不仅在技术水平上强于我国,他们面临虚拟财产纠纷问题的时间也早于我国。
在网络游戏相对成熟的在美国,盗窃网络游戏中的“武器”、“装备”的虚拟财产的行为同样十分猖撅,且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美国对虚拟财产犯罪的保护并没有独立性规定,而是包含在网络犯罪的立法中。
例如,美国的《电子盗窃禁止法》明确把网络游戏中玩家的账号列入保护范围之内。
从其立法宗旨来看,美国首先是从保护私人财产的角度来保护虚拟财产的,同时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并且注重在国际上的协作。
从这些方面来看,美国在保护虚拟财产方面的立法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998年11月24日,美国加州法院审理Intel离职员工案中,法官审理认为,Intel的电子邮件地址没有对外公开,并且邮件系统也不属于公共论坛,因此该职工不具有宪法赋予的接触权利。
虽然邮件内容属于劳动争端,但是寄送方式已构成非法侵入他人动产的侵权行为。
法官是把Intel的员工电子信箱和Intel电子邮件系统当作动产加以保护的,可见网络系统本身也构成财产。
⑤在另一个案例中,美国洛杉矶法院则认定非法发送垃圾邮件属于侵人他人私人领地。
无论是动产或是领地,均为传统的“物”,这是在现有法律没有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法官通过解释相关法律、扩展现有法律的适用范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⑥(二)韩国韩国的网络游戏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依赖于该国法律对网络虚拟物明确的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独立于服务商而具有财产价值。
服务商只是为玩家的这些私有财产提供一个存放的场所,而无权对其作肆意的修改或删除,这种网财的性质与银行账号中的钱财并无本质的区别。
可见,韩国把虚拟财产等同于一种“电子货币”,具有财产的属性。
对于严⑤张平:《网络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法律透析》,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⑥宗煜:《国际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初探》,/detail.asp/Id=1939。
重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将按照侵犯传统财产的犯罪行为进行惩治。
(三)台湾在台湾地区,网络游戏犯罪案件属于高发性案件,数量占整个网络犯罪案件的第二位。
根据资料显示,以2002年为例,总数三千多件的网络犯罪里就有一千余件属于网络游戏犯罪案件,犯罪型态包括:盗取玩家的虚拟宝物、虚拟货币、游戏账号,用社交或是木马工具,入侵或骗取诈欺虚拟物品、账号。
另外还有强盗、恐吓以取得游戏相关物品等事件。
台湾将虚拟财产归为电磁记录,指以电子、磁性或其他无法以人之知觉直接认识方式所制成之记录,而供电脑处理之用者。
根据台湾刑法修正案增订的第359条规定:“无故取得、删除、或变更他人电脑或其相关设备之电磁记录,致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者,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2O万元以下罚金。
”台湾地区普遍认为,这一条规定的“电磁记录”,包括所有虚拟世界的帐号、点数等网络虚拟财产。
(四)香港我国香港地区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权益,对网络游戏中的武器及金钱利益的适用可视为一种权益;另一种则认为网络财产是电子数据,根据香港的法律规定不算是财产,因此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⑦为有效治理愈来愈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信息科技违法犯罪,香港政府已陆续修改了各项条例。
例如,根据《电讯条例》第27A条,任何人藉电讯,明知而致使计算机执行任何功能,从而在未获授权下取用该计算机所保有的任何程序或数据,即属违法,最高刑罚罚款20000元。
《刑事罪行条例》第200章第161条规定,有犯罪或以不诚实意图取用电脑而使其本人获益或引致他人蒙受损失,最高刑罚可判监禁5年。
如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的,根据该《条例》第201章第17条的规定,最高刑罚可判监禁10年。
⑧三、我国“虚拟财产”的国内法律现状⑦《国际刑警严查网上盗宝》,香港《星岛日报》2003年2月4日。
⑧《国外对虚拟财产的保护现状》,,2009-3-17 。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规范管理方面的立法不断趋于完善,但对于虚拟财产的保护并未作出正面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