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生命解释学_李岩
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生命解释学_李岩
2. 关于精神科学理解的原理。在狄尔泰那里,精神科学 建立在体验( 生命) 、表达和理解这三者的关系之上。“精神 科学的发展既取决于体验的深度,同时又取决于对精神客观 化理解的加深和从生命表达中将精神内容越来越完全地提 炼出来。”[8]理解以体验为前提条件, 人们只有通过生命表达 把体验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才能进行理解。生命消逝了, 而 生命体验通过生命表达得以延续。生命和生活体验是理解 社会历史世界的源泉, 狄尔泰指出仅仅通过内省我们不能 认识自己, 只有我们所进行的生命表达对他人产生影响, 才 能学会理解自己。我们对历史生命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表达 和被表达者的关系上。通过体验、表达和理解的关系, 狄尔 泰将精神科学、生命哲学和解释学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他的历史主义中人类成为精神科学研究的主题。
狄尔泰在他的哲学生涯中坚持与历史相对主义划清界 限。历史相对主义夸大历史现象的有限性, 认为我们关于历 史世界的知识都是相对的, 由此带来了历史怀疑论和主观 主义的独断。狄尔泰试图通过建立理解的确定性来避免历 史相对主义。他看到人们从历史经验获得的知识还没有达 到普遍有效性, 主张将科学的确定性纳入到生命哲学中来, 以达到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伽达默尔指出狄尔泰恰恰在这 里陷入了科学和生命哲学的冲突中。伽达默尔认为科学的 确定性不同于在生命中获得的确定性。[6]人们寻求科学的确 定性是从笛卡尔试图为知识找到确信无疑的阿基米德点开 始的。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东西, 以达到确定的 知识。这种科学的认识方式在自然科学中表现为采用实验 方法超出观察的主观偶然性, 以寻求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 此不同, 生命的确定性则是在自身中直接获得的。伽达默尔 认为狄尔泰没有区分这两种确定性, 导致了他对精神科学 认识论的思考偏离了生命哲学的出发点。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2007 年第 3 期
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生命解释学
李 岩1 , 陈 静2
( 1.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2.湖北经济学院 社科系,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 狄尔泰处于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义提供全新的认识基础。他的历史主义贯穿于精神科学理论中, 在为精神科学奠基方面有了新的内涵。研究狄尔
狄尔泰的客观精神概念涉及到人的理解的同一性问 题。他将人的理解与生命的客观化过程联系起来, 在生命哲 学基础之上建立历史认识的客观有效性。精神科学的客观 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 后者是基于经验主义的认识 和对象的符合, 而在历史认识中不可能达到认识和对象的 绝对同一。在狄尔泰看来, 历史理解的同一性源于人类本性 的同质性( Gleichartigkeit) 。晚年的狄尔泰越来越倾向于唯 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因为唯心主义的精神概念设定了主体 和客体之间的同一性。黑格尔将费希特、谢林那里的非理性
在狄尔泰那里, 生命不再是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意义上 的个体生命。他主张“精神的生命性都隶属于环境。”[2]每个 时代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规则和理想。这个时代的人们都 受到了一定视域的限制, 即使是天才人物也受他所处的时 代的影响和限制。狄尔泰指出客观精神对理解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在他那里, 客观精神不仅包括生活方式和各种社 会交往形式, 还包括社会为自己创造的各种意图系统, 即习 俗、法律、国家、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不同的人类系统 有不同的精神内容。客观精神是精神理解的中介。个体在共 同体中生活, 受共同的观念、价值和理想的制约, 这是个体 进行理解的前提条件。对陌生人的理解、对历史事件的理 解, 都要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任何一个生命表现都 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表达了生命中某种共同的精神。每一个 语词、一个动作、一首诗、一个建筑之所以能被理解, 是因为 我们抓住了其中的客观精神。我们生活在历史世界中, 不断 地吸收客观精神的养料, 在客观精神的指引下, 通过与他人 对话、与历史对话, 个体才能真正地融合在历史世界中。
狄尔泰早期主要受康德、费希特的影响, 后期更倾向于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狄尔泰的客观精神概念就是 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介于主观精神和绝对精 神之间。虽然狄尔泰使用的客观精神概念与黑格尔有渊源, 但二者有分歧。[3]狄尔泰认为黑格尔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精 神的实现过程是为形而上学所作的理想的建构, 因此, 他对 黑格尔思想进行了改造, 他认为我们不能单纯通过理性理 解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是在生命的历史脉络中产生的客观 化物, 因此, 我们必须回到活生生的生命经验中去把握客观 精神所具有的实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黑格尔的“客观精 神”的片面的理性基础。狄尔泰的客观精神是特定社会中的 人们的共同视域, 包括人类生命在外部世界的所有表达, 同 时也将黑格尔视为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纳入到客 观精神领域。艺术、宗教和哲学领域中个体的创造性同样也 在客观精神中体现出来。狄尔泰对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概念 进行了改造, 强调了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和有限性。狄尔泰用 生命的整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理性, 这样, 以自然为其外在表 现的世界精神、作为世界精神现实化的客观精神以及作为 世界精神知识的实现的绝对精神达到了同一, 这里体现了 他为调和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所作的努力。在他看来, 历史 理解的基础就是历史经验。个人理解历史, 是因为他本身就 是历史存在。历史中不存在永恒的理性。历史理解就是通过 对历史世界的重新体验去补充生命体验的有限性和偶然 性。形而上学试图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的思辨达到精神的 自我认识, 狄尔泰则用历史意识代替了形而上学, 把历史的 一切所与理解为生命的表现形式, 不仅推倒了唯心主义的 理性之神, 也为经验主义注入了历史精神。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强调生命体验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的任务就是把生命在历史上的各种实际表现当作历史认 识的真正基础来认识。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 “对于狄尔泰来说, 生命和认识的关系乃是一种原始的所 与。”狄尔泰从生命出发建构精神科学的认识, 在他那里, 认 识无需思考就与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反思性是生命所固 有的。个体反思他的生命活动, 表现为领会实在、感受各种 价值、实现各种目标。这就要求个体通过在历史脉络中的生 命体验去检验生命和各种事物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理解生 命不是说明生命的“事实”,而是领悟生命的“意义”, 这是狄 尔泰所强调的属于精神科学的独特的认识方式。
1. 生命和认识的关系。狄尔泰用精神代替生命, 跟随黑 格尔强调精神的内在无限性。生命的意义对历史开放, 因此 生命在人类整体中表现出了无限的创造性。人们常常会陷 入无法理解生命的境地, 例如, 面对痛苦、离别、死亡的磨 难, 却不能用理性去对抗非理性的力量。困惑和畏惧之后, 人们继续追问生命是什么。人们希望获得关于生命的普遍
意义是从生命联系中产生的方式。在狄尔泰那里, 意义 不是逻辑概念, 而是生命的表现。“意义是处于生命内部的 各个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与这种整体的特殊关系。”[4]从生命 本身来解释生命。对狄尔泰来说, 艺术是生命理解的特殊通 道, 生命在艺术的体验中揭示自身。生命在历史进程中客观 化为各种精神形式, 有限的历史生命所坚持的共同东西通 过客观精神得以延续。个体生命在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努力 中体现了更大的意义。经由客观精神的中介, 个体生命才能 摆脱特殊性和短暂性, 进入到精神内在的广阔的领域中。狄 尔泰将精神科学的理解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 生命本身就有解释学结构。他的生命哲学涵盖了他的生命 解释学。所以, 伽达默尔指出“在狄尔泰思想里, 解释学不是 单纯的浪漫主义遗产, 而是从哲学建基于“生命”之中合乎 逻辑地产生出来的。”[5]
尽管狄尔泰致力于调和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冲突, 但是他仍然未能摆脱两种立场的影响, 陷入了生命和知识
- 55 -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2007 年第 3 期
的矛盾中。伽达默尔指出狄尔泰之所以转向解释学, 是因为 借助于浪漫主义解释学他成功地掩盖了经验的历史本质和 科学的认识方式之间的差别。[7]狄尔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 解释学发展为精神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有效的知识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一愿望根源于人的本性 之中的形而上学的冲动, 于是人们求助于上帝、灵魂回答关 于生命的秘密。如康德所说, 形而上学的命运在于人类理性 提出的问题超越了理性自身的能力。理性所产生的必然性 的幻相会导致人类的精神陷入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反复冲突 中。狄尔泰认为精神科学不能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而 要从生命的内在经验出发去寻求认识论基础。
二、解释学作为精神科学的基础
在黑格尔那里, 精神在哲学概念中完成了自我认识, 而 在狄尔泰看来, 黑格尔正是通过理性建构消除了历史认识 的问题。他反对黑格尔将历史存在的有限性消除在绝对精 神中, 而主张回到历史世界中认识历史存在。那么, 有限的 历史性生命如何超越自身的相对性, 以使精神科学认识成 为可能呢? 狄尔泰通过解释学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将浪漫主 义解释学应用于历史世界中, 进而将解释学发展为一种精 神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泰的历史主义对我们把握他的解释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新解释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关键词: 狄尔泰; 历史主义; 精神科学; 生命; 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 K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0544(2007)03- 0054- 03
在自然科学精神统治的世代, 精神科学受到自然科学 模式的支配, 将历史世界作为认识客体来把握。狄尔泰认为 精神科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立系统, 主张将理解作为 精神科学的根本方法。他的历史主义在于揭示人的历史知 识何以可能的条件, 最终他用解释学为精神科学奠定了方 法论基础。
当我们把生命表达置于整体脉络中, 可以发现生命表 达和精神内容的关系往往是个体公认的。比如工匠使用锤 子, 我们都能理解他的意图。某人大笑, 我们同样可以理解 他的愉快的心情。这里存在着个体共同坚持的理解规则。一 个文化系统或者一个群体内部都有固定下来的行为规则、
语言形式或者身体表达的方式。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会受到 各种教化, 于是我们逐步学会了理解各种语词和语句、接受 各种行为准则、使用各种姿势和面部表情。个体共同坚持的 东西在感官世界中表现出来, 形成了客观精神的领域。从转 瞬即逝的表情到持续百年的法规都是客观精神的表现, 它 们对于表达者和理解者来说都代表了某种共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