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30多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这使得很多义乌人开始离开土地,以“鸡毛换糖”的方式谋生。
农闲时,人们便挑着装满梨膏糖的箩筐,摇着拨浪鼓,行走在大街小巷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这种鸡毛换糖的形式,不但成了当地人的生活保障,也成为为后来义乌市场的形成基础.
【前身:马路上的市场】
而说到鸡毛换糖,就不得不提起廿三里。
它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最早发源地.对国际商贸城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来说,廿三里相当陌生.但当地的人一提起它,边骄傲地说:没有廿三里的马路市场,似乎也成就不了今天义乌的国际化市场。
受不允许农民从事商品百货批发销售政策的限制,在货郎最集中的廿三里镇桥门头集市,一部分货郎歇担经营,逢一、四、七集市随地设摊.规模逐渐扩大。
时任片区工商所所长的虞瑞茂如今已进古稀之年.“当时我们经常去查这些随意设摊的,发现一个追一个。
”
货郎们也聪明,摆在马路上,看见不对抄起日用百货就走.
可是市场需要这些货郎,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宽,摊贩们也开始在马路上自由经商。
一时间,廿三里道路上摆满了摊子.后来政策再度开放,政府划出了固定的一块区域,允许设摊,方便管理.当时很多摊贩,直接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搬进市场当摊位。
在稠城的湖清门小商品市场,也于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义乌外出经商的人员从外地带回了多种小商品,在义乌县城湖清门街头摆卖,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
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前身
-—-—--马路上的市场。
【萌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出现】
探索还在不断进行着,越来越多的
呼声也渐渐响起.
1982年,为了整顿市场,县政府召开了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
这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发前夕的号角声。
这次会议,形成初步意见:作为对小百货市场的全面管理,一是全面登记;二是(颁发)临时执照;三是建立组织;四是自己建帐,税收按营业额征收;五是成立由工商局、工商所、财税所、镇爱卫会、派出所组成的市场整顿具体实施临时机构。
这次会议甚至对市场全面整顿动员都作出了具体安排。
此外,他们也作出了当时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
这成为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肯定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这也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存在合理化。
市场被正式认可后,发展的速度出人意料.于是第二代市场孕育而生。
【形成:第二代小商品市场】
政策的支持、商家的勤奋、市场的声名远扬,使得义乌也出现了“凹地效应’.1984年12月,位于稠城镇新马路太祖殿畈的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
每天前来交易的人超过万人,申请进场的人络绎不绝。
据统计,第二代市场开放使用后,平均每天来往商贩淡季有1。
9万人,旺季达2。
5万人,交换的小商品有2700多种,成交额平均每天20万元以上,商品远销全国各地。
开市9个月,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收入4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60万元。
【发展:第三代小商品市场】
随着市场辐射的扩大,交易种类的增多,原来的太祖殿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场地无法扩张、交通堵塞、排水条件差、夏天玻璃钢棚闷热等等。
1985年,政府决定再次迁移、扩建市场。
并设立了由政府领导带领的筹建小组。
小商品市场总投资360万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其中工商部门投资180万元,建造容纳摊位4000个的市场,用地2.8万平方米。
第三代市场命名为义乌县小商品市场,面积较第二代市场扩大了数十倍,建设市场的资金投入也增加了数十倍,而两代市场的间隔仅有两年.第三代市场继承了前两代市场形成的良好基础,筹措资金的渠道拓宽了,财政、信贷、民间筹资的力度大大增加,避免了“无米下锅”的窘境。
【飞跃:第四代小商品市场】
1992年5月,设有7100余个摊位的篁园路小商品市场(一期)正式开业。
自此,小商品市场实行划行归市。
8月,义乌小商品市场被命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1993年,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城集团”)组建,作为承担小商品市场建设和物业管理的经营主体。
政府在完成了培育市场的职能之后,就逐步退出市场竞争。
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的建设,采取了集资建场办法,其中一期市场7710户集资1542万元,二期市场5989户集资1197.8万元。
1992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0.54亿元,1993年45.15亿元,1994年猛增至102.1亿元.1995年达到152亿元。
第四代市场具有产销一体化、营销品牌化、贸易国际化三大特点,由5个交易区和化妆品市场、国际贸易中心等共计7个功能单位组成。
市场拥有全国及地区总代理、总经销商3000多家,代理名牌优质商品1万多种,1000多家大中型知名企业在这里设立了直销点.在这一阶段,中国小商品城的市场经营面积已从1985年的1.36万平方米猛增到1997年的46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额从619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184。
68亿元。
【新篇:第五代小商品市场】
随着国内竞争的日益加剧,加上国内市场国际化,政府提出了“打造全球最大超市,构筑国际购物天堂",“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构想。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发建设位于义乌城区东北方向的“国际商贸城”. 它代表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乃至整个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完全现代化的、商场化的新型专业市场,也是“商城集团"顺应国际化需要而建造的专门以国际贸易为主的新一代城市商务区。
【反思】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是伴
随着很多因素的。
1.政府的助推。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初
期,政府主要是起市场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作用。
在后期,政府通过以资为主,联合上海、北京的知名企业,创办专门建设、经营市场的股份制企业-—“商城集团”。
这使得政府开始开始以股东的形式在股东大会上表达战略意图,而不是传统的以文件、公告等行政命令的方式表达。
这体现了政府的明智抉择.
2.政策的指引。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代表的商品经济提供了合理化、合法化的土壤。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都为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独立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3.商人的不懈努力。
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改革开放前夕,人们将商业定性为资本主义的行为,都没有遏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商业的追逐.摆脱现实困境的渴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从商的道路。
从最初的摆摊,到筹资建设国际商贸城,这已经不再是商人个体的行为了。
抱团、规模化经营的理念,让成千上万的人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生活。
这是商人们的不懈努力所得来的。
义乌精神、温州精神等等的地方性精神孕育而生。
人们看到商业的背后,有着更强大的精神支柱的存在。
4。
相关产业及支援性产业的建立。
发达的相关产业与支援性产业以效率、及时、快速,甚至是特惠的方式,传送最符合成本效率的原料、产品及信息.它们为企业提供创新与升级的优势。
义乌依托市场优势,构建起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带,并培育了服装、针织、工艺品等优势行业和产品。
而另一方面,会展的发展促进了义乌商业的发展。
会展的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开辟了义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义乌模式的推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品牌化、专业化的义乌模式,将带领更多的地方性市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