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妊娠期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诊断治疗

妊娠期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诊断治疗

妊娠期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摘要]icp(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主要发生在孕晚期(80%在孕30周后出现),少数发生在孕中期,以皮肤瘙痒和胆酸高值为特征。

对孕妇可引起维生素k吸收减少,使凝血功能异常,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糖脂代谢紊乱。

瘙痒程度不一,呈持续性,白轻夜重,痒从手掌和脚掌开始,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发展到面部,严重瘙痒时可引起失眠,疲劳,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脂肪痢。

四肢皮肤可见抓痕,皮肤在瘙痒发生数日至数周出现轻度黄疸伴尿色加深,肝大,质软,有轻压痛。

本文将从icp诊断与治疗着手。

[关键词]icp;诊断;治疗
1、对icp的诊断,具体可按以下标准
1.1、在妊娠期出现以皮肤瘙痒为主的主要症状。

1.2、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血清sgpt或sgot的轻度升高,达60~100u,超过200u以上者较少。

大多数icp患者sgpt和sgot均有轻度升高,吴味辛的134例中测定sgpt者111例,异常值81例,均值为121u;戴钟英报告的250例中均作sgpt检查,升高者216例(86.4%),均值为101.6u,其中超过200u者较少;riszkowiski 报告的43例中单纯icp29例,其sgpt及sgot均值各为141u及69u。

根据多数学者意见,sgpt较sgot更为敏感。

1.3、可伴有轻度黄疸,血清胆红素在18.81~85.50/μmol/l(1.1~5mg/dl)。

1.4、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呕吐、食欲不振、虚弱及其他疾病症状。

1.5、一旦分娩,瘙痒迅速消退,肝功能亦迅速恢复正常,黄疸亦自行消退。

2、实验室检查
2.1、胆红素在早期文献中,icp患者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者较多。

如haemmerli(1966)报告29例icp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升高。

但在新近的研究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者并无如此之多,如吴味辛报告做总胆红素水平测定10l例,升高者66例,均值为37.45
μmol/l(2.19mg/dl)[18.47~218.88μmol/l(1.08~
12.8mg/dl)],1min胆红素测定89例,升高者59例,均值为16.93μmol/l(0.99mg/dl)。

戴钟英报告的176例icp中,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者36例(20.5%),均值为18.90μmol/l(1.69mg/dl),最高者为85.5μmol/l(5.0mg/dl),1min胆红素升高者28例(15.9%),均值为11.80μmol/l(0.69mg/dl)。

2.2、胆汁酸胆汁酸是胆汁中胆烷酸的总称,人类的胆汁酸主要有两种:胆酸(ca)及鹅脱氧胆酸(cdca)。

在结肠中细菌可将胆酸转变成脱氧胆酸(dca),并可将鹅脱氧胆酸转变成石胆酸,dca及石胆酸都是次级胆酸。

在肝细胞损伤或肝功能减退时,胆酸排泄不畅,因之在周围血清中积累。

2.3、icp患者的ca及cdca一般于妊娠30~32周后逐步升高,至妊娠40周时,各增加20倍及10倍,ca均值为9.64μmol/l,cdca
为4.74μmol/l,dca为1.07μmol/l,ca∶cdca=2∶1。

妊娠单纯瘙痒而无肝功能损害,ca值仅轻度升高,少数患者可高于正常值的上限。

2.4、超声波检查:本病患者胆囊较正常孕妇增大约60%。

3、对icp的治疗
3.1、药物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

现临床上多以对症与保肝治疗为主。

3.1.1、s-腺苷基l-蛋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e):商品名思美泰,是近年来国外研究较多,效果良好的新型抗胆汁淤积药物。

对急、慢性肝脏疾病,妊娠和药物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症均有疗效。

其活性成分为s-腺苷-l-蛋氨酸,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的生理性分子结构,在人体内腺苷蛋氨酸由蛋氨酸和腺苷合成,并作为许多生物反应的底物遍布机体。

所有组织之中,它作为甲基提供生理性巯基化合物前体,参与体内重要的生化反应。

一般每天800mg,静脉注射,14~20天为1个疗程。

多数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均可以明显好转。

该药对孕妇及胎儿的副作用尚未见报道。

3.1.2、地塞米松:妊娠期间循环的雌激素主要来自胎儿-胎盘单位,胎儿肾上腺提供的硫酸脱氧表雄酮(简称dheas),它是胎盘产生雌激素的前身物质。

地塞米松能通过胎盘减少胎儿肾上腺dheas的分泌,降低了雌激素的产生,从而减轻了胆汁淤积。

hirvioja等对10例孕28~37周的icp患者用地塞米松每天12mg口服,连用7天,
后3天逐渐减量而停药。

结果所有患者瘙痒症状缓解明显减轻,血雌三醇(e3)、血雌二醇(e2)及总胆酸水平均明显下降。

治疗期间未发现对母、婴有毒性反应。

故认为地塞米松是治疗icp的首选药物。

3.3.3、熊去氧胆酸(简称udca):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胆汁酸,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口服可以改变胆酸池的成分,替代肝细胞膜上毒性大的内源性胆酸,抑制肠道对疏水性胆酸的重吸收而改善肝功能,降低胆酸水平,改善胎儿胎盘单位的代谢环境,从而延长胎龄;其具有利胆作用,防止胆汁淤积,降低血清胆红素。

熊去氧胆酸(udca)每天1g,分3次口服,连用20天,结果瘙痒症状减轻、血胆酸及alt下降,但是停药后可复发。

3.3.4、考来烯胺(消胆胺):为一种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口服后不被吸收。

它与胆酸结合,形成一种不被吸收的复合体,从粪便中排泄,从而阻断了胆酸的肝肠循环而降低了血清胆酸的浓度,对消痒有一定的疗效。

考来烯胺(消胆胺)影响脂肪、维生素k及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增加脂肪泻的发生率以及因凝血酶原减少而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可用考来烯胺(消胆胺)4g,2~3次/d。

同时补充维生素k和其他脂溶性维生素。

3.3.5、苯巴比妥:是一种酶的诱导剂,可以促使肝细胞增加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因而增加了肝脏除去胆红素的能力,使血中胆红素下降,它还可以增加胆小管胆汁酸分泌速度,并通过改变胆固醇-7α-水解酶的活性,以影响胆汁酸的生成。

3.3.6、人血白蛋白或血浆:有利于游离的胆红素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进入胎儿体内,亦提高绒毛腔隙的血流灌注量。

3.3.7、中药治疗:中医理论认为icp属湿热内蕴、营卫不和、气滞血行不畅,可以给予中药茵陈汤:柴胡10g,郁金10g,丹参15g,茵陈10g,泽泻10g,当归10g;1次/d,7~10天为1个疗程。

1996年哈宝书等报告应用中药结合方法治疗icp63例,无围生儿死亡,瘙痒症明显好转,对照组40例,围生儿死亡5例。

4、结论
诊断和治疗icp的目的是缓解因胆盐潴留于皮肤深层而刺激皮肤
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的全身瘙痒症状;恢复正常的肝功能;降低血中胆酸的浓度,从而降低因高胆酸血症所致的胎儿宫内窘迫及死胎发生率、改善产科的结局。

故所选的药物应该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