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亦乐乎《学而》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学而》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学而》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学而》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学而》原文:同上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学而》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学而》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学而》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9慎终追远《学而》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学而》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学而》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为政》原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出现违背规矩。
成语义: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为政》原文:三十而立翻译: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成语义: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为政》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
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为政》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为政》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政》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成语义: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为政》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为政》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为政》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
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为政》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诗经》的内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内容。
成语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为政》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研读邪说,那是残害自己。
成语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为政》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子在道义上团结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结;小人善于因私利而勾结,不能在道义上团结人。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庭院内观赏八佾之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八佾》原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诗经》中的《关雎》篇的内容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成语义: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八佾》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八佾》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孔子谈到韶乐说:“美极了,又好极了。
”谈到武乐时说:“美极了,还不够好。
”成语义: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八佾》原文:或问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有人问孔子举行“祭”的由来。
孔子说:“不知道。
能懂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成语义: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
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无征《八佾》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去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
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
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成语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30绘事后素《八佾》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翻译: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
’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
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闻夕死《里仁》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语义:早上听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
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心情。
32 恶衣恶食《里仁》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成语义:粗劣的衣食。
形容生活俭朴。
33 观过知仁《里仁》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同他那一类人是一样的。
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类人。
成语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34 见贤思齐《里仁》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成语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
35 讷言敏行《里仁》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而要敏捷地行动。
”成语义:语言迟缓,行动敏捷。
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种修身之道。
36无适无莫《里仁》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37 一以贯之《里仁》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翻译: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贯穿始终的。
成语义: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
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38 造次颠沛《里仁》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君子一刻也不能违背仁德,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仁德的要求去做。
成语义:指匆忙不安定。
39流离颠沛《里仁》原文:同上翻译:同上成语义:形容生活困苦而到处流浪。
40 安老怀少《公冶长》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使老人们生活安定,朋友们互相信任,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和爱护。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
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41不耻下问《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聪明而又喜欢学习,遇见比自己差的人,也肯于向他虚心求教,不以为耻辱,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成语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42不念旧恶《公冶长》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孔子说:“伯夷、不记住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仇怨因此减少。
成语义:不记住或不计较别人过的错误或个人间的仇怨。
43 斐然成章《公冶长》原文: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译:我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心气骄傲,而行为粗简,文采都有较高的成就。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教导他们。
成语义:①富有文采。
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
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
含褒义。
44 计过自讼《公冶长》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过能够看到自身的错误而从内心自责的人。
”成语义:省查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