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篇一
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
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10.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篇二
1.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不念旧恶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3.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5.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
6.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8.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9.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0.侃侃訚訚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
夫言,訚訚如也。
”
篇三
1.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2.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
4.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5.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6.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7.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8.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9.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10.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