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练笔教学策略

小练笔教学策略

小练笔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提起作文,不少的学生就会紧张害怕,有的甚至是相当排斥的。

我们的习作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新的习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更新。

一方面是学生面对习作依然是愁眉苦脸、叫苦连天。

究其原因,我们习惯将这种“积贫积弱”的现状肤浅地归咎于学生的不爱观察,不爱阅读,不积极积累上。

当然,学生缺乏观察的敏锐、素材的感觉、词汇量和写作技巧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但是这只是原因之一。

课标还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课堂小练笔”正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

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因而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小练笔编排,所以教师常常是即兴发挥。

什么时候可以设计小练笔,小练笔如何与课堂教学相联系,这些问题都有待教师的研究。

因此我们提出了《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够利用所教学科有意识的进行练笔的设计与训练,增加学生学说、学写、学想象、学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也使教师能够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工作态度,准、深、透地钻研教材中练笔的训练点,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二、课题界定:
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或通过对课堂内外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的观察写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课堂小练笔的特点是内容集中,形式多样,篇幅短小,材料随机,既能降低习作的难度,也能随缘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三、主要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整合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增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研究,探寻开展课堂小练笔的规律和模式。

4、通过研究,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习作观,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小练笔现状及存在问题。

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小练笔的指导方法与习作形式。

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练笔教学模式的研究。

4、挖掘文本资源设计课堂小练笔的策略研究。

5、课堂小练笔的点评策略。

五、研究范围、对象:三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等。

七、策略与方法:小练笔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文本的特点,切不可随意安排练笔。

那如何设计小练笔,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1、精彩段落,仿一仿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片断。

现在的中段语文课堂上的仿写以仿段为主。

根据课文的某个句式、某个段落的特点仿写是最常见的方法。

如《荷花》一文,学生在学习了荷花的描写之后,让他们模仿对花的写法,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花。

又如《秋天的雨》中,就有两句较典型的被艺术化的句式:“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瓢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教学中,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

学生通过写话,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

2、课文空白,补一补
(1)、教学中,教师还要抓住省略号设计练笔,比如《盘古开天地》中“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哪一部分又会变成什么?展开小练笔。

教师可抓住文本留白,还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铸就华丽诗篇。

(2)、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

如学习《掌声》一课时,当看到学生已对英子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遭遇深表同情,就抓住表现英子自卑、忧郁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英子当时的心情,并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品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一句时,可以设计这样小练笔:
在体育课上,她看见,而她。

她是多么羡慕那些活蹦乱跳的同学。

在课间,她看见,而她。

她简直就是一只孤飞的大雁。

在放学路上,她——。

你看,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的练笔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的感悟,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

这不是事半功倍吗?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

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3、悬念结尾,续一续
有许多文章虽然故事结束了,但实际上还是意犹未尽的,后面还有许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小摄影师》结局小男孩究竟有没有再回来找高尔基呢?教师要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如《风筝》一课的结尾处写到“我们向那所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抓住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一象,写一写究竟有没有找到“幸福鸟”?此处想象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动情之处,抒一抒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当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学生的情感已经激发到了至高点,此时,让学生动笔写写对村庄人们的劝告。

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

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5、古诗意境、叙一叙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

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

写景的将景物描绘
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

如学习《夜书所见》一诗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写成一个叙事性的小故事。

这样在联想中使诗句充满情趣和丰富的内涵。

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出其联想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让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放飞出来。

一篇文章,能捕捉的信息很多,一个标点,一个句子,一段描写都值得揣摩。

教师应设计练笔时,要和整个教学衔接,问题怎样抛出,学生要练到怎样的程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仔细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