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华作为生活艺术行为之一的茶艺,是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的一种审美现象。

它具有美学的三个层次,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活动。

茶艺六要素就是茶艺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备固有的客观的美。

人们在感受茶艺各个要素之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感官愉悦,产生美感,即审美意识。

当人们将茶艺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最集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审美活动。

因此茶艺就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审美化,在这审美实践过程中人们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在整个茶艺操作过程中,审美体验本身的精神性会转化为感官的快适和满足,并进一步要求审美对象的精致化,从味觉嗅觉对茶叶、茶汤的香气和滋味,视觉对茶叶、茶汤、茶具、环境、服饰、形象,听觉对音乐、水声、器具响声及语言的轻重和节奏,触觉对各种茶叶、茶汤及器具材质和质感等等,都会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而提高茶艺的艺术品味。

审美体验是一种内心过程,品味则是一种感官反应。

两者构成审美欣赏的能力、情趣和判断,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中日益追求富有雅趣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将日常的饮茶活动提升到审美层次的品饮艺术。

于是,茶艺就与美学密不可分。

(1)关于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很多专家都在进行探讨,只是见仁见智,各有侧重,如有的主张茶艺的美学特征表现为:清、淡、静、和、真。

有的认为中国茶艺之美学特征为: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

有的则认为中国茶艺有12项之多:意境之美、典雅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雕镂之美、理趣之美、清空之美、淡泊之美、拙朴之美、阴柔之美、传神之美、韵味之美,此外还有阳刚之美、奇险之美,等等。

(2)茶艺是一门以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为中心的生活艺术,是茶人们自觉的审美实践。

而茶叶是茶艺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选择好茶叶之后才能决定用水、茶具,才能确定烹煮和冲泡方式,才谈得上品尝问题。

离开茶叶,茶艺就不能存在。

因此茶艺的美学特征就不能脱离茶叶的特性而凭空产生。

同样,茶艺的灵魂是茶道,茶艺是在茶道思想(精神)指导下的审美活动,那么,茶艺的美学特征也应该和茶道的美学特种表里相一致。

所以,我们认为茶叶、茶艺、茶道三者具有共同的美学特征,虽然彼此的侧重点可能有所差异。

根据拙著《中国茶道学》一书对茶道美学的研究,认为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最重要的有三个:清静之美、中和之美、儒雅之美。

那么,它们也应该就是中国茶艺最本质的美学特征。

一.清静之美清静之美是中国茶艺美学的客观属性。

这种客观属性首先来源于茶叶本身的自然属性。

清静之美是种柔性的美,和谐的美。

(3)这也是茶叶固有的基本特征。

作为山茶科山茶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茶树,性喜湿润气候和微酸性土壤,耐阴性强,不喜太阳直射,而喜漫射光。

多生长在云遮雾罩的山野,不耐严寒,也不喜酷热。

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甘而微涩,具有清火、解毒、提神、健脑、明目、消食、减脂诸功能,饮后使人更为安静、宁静、冷静、文静、雅静,是种有益于人类的温性饮料。

古人很早就发现茶叶的这些特性,如:三国·魏·吴普《本草》:“苦荼味苦寒……久服心安益气。

聪察少卧,轻身不老。

”唐·李绩、苏恭《新修本草》:“茗,苦荼。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

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

”元·吴瑞《日用本草》:“(茶)除烦止渴,解腻清神。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温饮则火引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

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恺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茶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故垢腻能除,炙 能解。

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疾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血斗血、血痢、火伤目疾,服之皆有效。

”具有这些特性的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饮后自然会使人的心情趋于淡泊宁静、神清气爽的状态。

特别是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介入茶事活动之后,发现茶叶的这些特性与他们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的审美情趣都有相通之处,于是就将日常生活行为的饮茶发展、提升为品茗艺术。

而这种品茗艺术的性质自然是与茶叶的自然属性一脉相通的,都是具有清、静的本质特征。

这一过程至少在唐代就已形成并且延续至明清。

如唐代的皎然和尚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稍后的裴汶在《茶述》序言中也指出茶之特性是:“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此后,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提到:“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北宋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之功效之一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也认为:“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由上可见,从唐代皎然直到明代朱权,都在他们诗文中提到“清”———“清我神”、“清高”、“致清”、“清心神”。

可见茶人们历来都认为“清”是茶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精清”、“肌骨清”、这里的“清”是包括心清、神清、气清,心清自然容易入静,所以清和静是连在一起。

《大观茶论》就指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韵高致静”既是茶叶的特性,也是品茶艺术之特性,它们都是来自茶叶和茶“致清导和”、艺本身的客观属性。

这些客观属性与人性中的静、清、雅、淡的一面相近,因此茶事活动中一般都具有静的特点。

与舞蹈、杂技等动的艺术不同,茶艺是一种静的艺术,而非“动”的艺术。

不管是独自一人品啜,还是二三茶友对饮,甚至是众人一起品饮的茶会,都需在安静的氛围中进行,动作须柔和、优美,节奏要舒缓,不宜太快,音乐不宜激昂,灯光不宜强烈,像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小夜曲,而不是激昂雄壮的交响乐。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描述煮茶时产生的泡沫(汤华)之美丽时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描绘的都是一种静态的美,柔和的美。

古人品茶时总喜欢选择静谧幽美的自然环境:“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谈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朱权《茶谱》)“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则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许次纾《茶疏》)“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徐渭《徐文长秘集》)选择这样的环境,其目的也是为了营造品茗的艺术氛围时呈现出静态之美。

古人还喜欢以女性比喻静态的自然风光,许多奇峰怪石经常以女性冠名,如神女峰、仙女岩、望夫石、阿诗玛……等等。

苏东坡就以美女西施比喻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正是这个苏东坡,首先以女性来比喻茶叶:“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是茶叶和女性都具有温柔的特性,具有柔性之美,让人产生“异质同构”的审美联想。

柔性之美,也有人称之为阴柔之美,古人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如寥廓。

”(4)“阴柔者韵味深美。

”(5)因此历来的茶艺表演者虽然不乏男性,但总以女性为多,虽无年龄限制,但总是以年轻美貌者为多,因而也要求在茶事活动中,无论是动作、语言、服饰、色彩、音乐、灯光、茶具、茶叶,处处都应呈现一种柔性之美,犹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故有学者将“阴柔之美”列入“茶艺十二美”之中。

(6)清静之美还是一种和谐之美。

因为柔性之美并不排斥刚性之美,静态之美并不排斥动态之美,只有各种美的因素有机融合成一体,才能构成真正的美。

所以强调中国茶艺的清静之美,并非只是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唯清、唯静,而是在清、静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它美学特征于一炉。

因此在品茗艺术中,各个要素需要有机配合,茶叶、茶具、服饰、灯光、音乐、色彩、语言各个方面也须协调、和谐,有时需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不能陷于单调、死板,那就成不了艺术。

如在茶艺表演中,表演者的服饰、茶具的颜色、造型,应该和茶叶的种类相协调,如江西的《文士茶》冲泡的是婺源绿茶,使用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盖碗杯,配上蛋青色镶有蓝边的青衫罗裙,显得特别清新脱俗,与文人雅士的品茗格调相吻合。

杭州的《九曲红梅》冲泡的是红茶,服装选择浅红色配有暗红花的旗袍,所有的茶具都选用红色瓷器,在红色花瓶上还插上一枝鲜艳的红梅,让人一见就有种暖融融的感觉,取得很好的审美效果。

尤其是在解说词的处理上,更要注意这一问题。

茶艺是静的艺术,只是通过冲泡技艺及一些肢体语言来表现一定的主题,不能开口说话,但是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

一般是在表演前简要地介绍节目名称、主题和艺术特色及表演者单位、姓名,在表演过程中也可适当作些讲解。

目前较为普遍的毛病是说话太多,经常是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地从头讲到尾,犹如在进行演讲比赛,完全违背了茶艺清静之美的原则。

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白鹭原茶艺表演团在表演《禅茶》时,为了让观众能全神贯注地观赏节目,只在表演前作简要的介绍,当布幕一开,音乐响起,就再也不说一句话,全场都沉浸在宁静的禅境之中,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二.中和之美审美的对象的性质,主要是由审美主体、主体的审美态度、审美经验确定的。

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事物也引不起人的审美愉悦,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一个人如果没有音乐欣赏能力,没有感情,听到再美的音乐,也是像耳边之风、脚下流水一样,不能产生共鸣,没有什么愉悦之感。

没有美术修养,看到一幅再美的画也只是一堆色彩的堆积而已,无动于衷,就是再精美的绘画对他来说也是毫无价值的。

可见,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是离不开人的主观态度和意识状况。

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善的目的性。

因为人类实践主体的根本性质就是善。

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茶艺诸要素,其美的性质也是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态度、审美经验所确定的。

在茶艺的审美主体(茶人)中,文人茶文化圈又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有时又可涵盖一些富有文化修养的僧侣和官僚贵族(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受过儒家教育的熏陶,其人生观和审美观都有某些共通之处,所以,儒家的审美观自然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其审美实践的目的性也多体现为善的目的性。

儒家美学也就成为中华古代美学主体的重要部分,长久地影响着中华美学的发展,直至现代仍然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