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淠史杭

走进淠史杭

走进淠史杭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二○○六年六月目录一、概述篇二、工程篇三、建设篇四、管理篇五、效益篇六、文化篇七、风物篇概述篇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233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工程以人间奇迹的创业历史享誉中外。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以建设时期每亩40多元的国家投资,建成的横贯皖中,纵横皖西的特大型灌区,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鹏、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等先后来到灌区考察,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友人先后来到灌区观摩。

淠史杭工程以宏伟的灌排体系著称于世。

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淠史杭工程以强大的服务功能支持安徽奋力崛起。

淠史杭灌区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10;耕地面积1160万亩,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1/4;粮食产量占全省1/4;水稻产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全省的粮食安全。

灌区优质的水源是1233万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保障,是维持灌区良好生态的源头活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淠史杭灌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抒写着灌区建设管理的新篇章。

按照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灌区体制、机制创新与灌区工程改造两项任务,改善工程老损面貌,改革体制机制,加快灌区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工程自1959年开始发挥效益,累计引水1413亿m3,累计灌溉3.48亿亩,增产粮食421.8亿公斤;城市供水25.66亿m3,发电量120亿千瓦时。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淠史杭灌区以服务灌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力争建设一个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大灌区。

工程篇淠史杭工程以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为“藤”,以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1万座塘堰为“瓜”,组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

水源工程淠史杭灌区水资源总量约100亿立方米,上引源自大别山区总库容66.5亿立方米的五大水库为主水源,外依38座抽水站提引灌区边缘的城西湖、城东湖和巢湖之水,内靠总库容为21亿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和塘堰拦蓄地面径流作为调节水源。

蓄、引、提三种水源联合调度,互为调节。

大别山区五大水库佛子岭水库。

始建于1952年7月,位于霍山县淠河东源上游,总库容4.96亿m3,流域控制面积1840平方公里,装机31000千瓦,设计洪水100年一遇,校核洪水1000年一遇,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座连拱坝,也是亚洲第一座连拱坝。

大坝全长510米,21个拱圈和20个垛墙,犹如长虹卧波,拦住淠河东源上游1840平方公里来水,被形象地称为“亚洲彩虹”。

磨子潭水库。

始建于1956年,位于淠河东源支流太阳河上,与佛子岭水库为串联式梯级水库。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70平方公里,总库容3.37亿m3,装机16000千瓦,设计洪水100年一遇,校核洪水1000年一遇。

拦河坝为混凝土双支墩肋墩坝,又称大头坝,是我国第一座大头坝。

梅山水库。

始建于1954年3月,座落在史河上游梅山城区,是我国自行设计、当时世界最高的连拱坝,坝高88.24米,全长443.5米,总库容22.6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设计洪水500年一遇,校核5000年一遇,装机40000千瓦。

响洪甸水库。

始建于1956年,座落在西淠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总库容26.32亿m3,设计洪水500年一遇,校核5000年一遇,装机40000千瓦。

响洪甸水库拦河坝为半径同心圆钢筋砼重力拱坝,坝高87.5米,弧长304米,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重力拱坝。

龙河口水库。

始建于1958年,座落于杭埠河上游,水库大坝全长560米,海拔高度75.4米,为“粘土心墙砂壳坝”,总库容9.02亿m3。

中小型水库、塘堰灌区内有中型水库22座,总库容5.66亿m3;小型水库1221座,总库容4.8亿m3;塘堰21万座,库容10.76亿m3。

通过纵横连通的渠道,中小型水库、塘堰既能引蓄上游五大水库来水,又能拦蓄区间径流,发挥着灌区水源调节的重要作用。

外水补给站灌区外水补给站分布在城东湖、城西湖、巢湖沿岸,共38座,一级提水能力109m3/s。

主要功能是当灌区内部蓄水及引水不能保证灌区充分灌溉时,抽提外水进行补给。

中等干旱年份,抽提外水占灌区供水的5%以上。

灌区工程淠史杭灌区近2.5万公里渠道穿岭跨岗,纵横交错;6万多座建筑物星罗密布,调水千里。

三大渠首淠河灌区渠首:横排头枢纽。

位于六安城西南的苏埠镇境内,以长500米、高7.75米、泄洪流量8400m3/s的溢流坝横卧于淠河出山口处,拦蓄上游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及水库以下至渠首4370平方公里来水,通过设计流量为300m3/s的5孔进水闸引水入淠河总干渠,灌溉六安、合肥两市10个县区的660万亩农田,为300万城市人口提供饮用水源。

横排头枢纽还建有冲沙闸和通航100吨的船闸。

史河灌区渠首:红石嘴枢纽。

位于金寨县江店境内,史河总干渠源头,从上游梅山水库引水,工程由进水闸、冲砂闸、溢流坝组成,进水闸设计引水能力145m3/s。

史河上游来水自红石嘴渠首一分为三,一路入史河总干渠,灌溉安徽境内史河灌区285万亩良田,另两路奔南干渠和老史河河道,按2.7:1分水比例向河南省梅山灌区98万亩良田输水。

杭埠河灌区渠首:梅岭、牛角冲进水闸。

梅岭、牛角冲从龙河口水库直接引水,其中梅岭进水闸控制杭北干渠灌溉引水,设计流量50m3/s;牛角冲进水闸控制舒庐干渠引水,设计流量55m3/s。

两进水闸承担着杭埠河灌区155万亩农业灌溉引水任务。

七级固定渠道淠史杭灌区按灌溉面积将渠道划分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支渠、斗渠、农渠七级。

目前,有2条总干渠、11条干渠、19条分干渠及317条支渠,七级固定渠道总长2.5万公里,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

淠河灌区输水“大动脉”:淠河总干渠。

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源自横排头渠首,与江淮分水岭并驱东行,纵横皖西,直抵皖中,设计引水能力300m3/s,全长104.5公里,灌溉660万亩农田。

1958年8月动工,1967年基本建成。

直接从淠河总干渠引水有6条干渠,还有分干渠12条、支渠210条,形成了西界淠河、北至淮河、东跨淮南铁路、控制面积775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660万亩的淠河灌区。

史河灌区输水“大动脉”:史河总干渠。

史河总干渠1958年11月动工,1960年基本建成通水,设计引水能力145m3/s,,全长42公里。

以史河总干渠、三条干渠形成的史河灌区,东隔淠河与淠河灌区相望,西于同水源的河南固始梅山灌区相邻,南起金寨江店,北达城西湖、城东湖,控制面积3526平方公里,灌溉丘陵地区285万亩农田。

杭埠河灌区两大输水渠道:舒庐干渠和杭北干渠。

舒庐干渠1958年动工,1968年开始发挥效益,承担着舒城、庐江两县100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干渠全长78.2公里,有支渠25条;杭北干渠灌溉金安、舒城两县(区)54.6万亩农田,全长68.94公里,有分干渠1条,支渠17条。

以舒庐干渠和杭北干渠形成的杭埠河灌区,东临巢湖,西至张店河,北抵丰乐河,南至罗昌河上游,控制面积1854平方公里。

渠系建筑物淠史杭工程穿岭过岗,交错连通,渠系建筑物星罗密布,类型多样。

据统计,灌区支渠以上建筑物有6万多座。

灌区设计流量最大的节制闸:罗管闸枢纽工程。

位于金安区三十铺境内,包括节制闸和船闸,节制闸7孔,设计流量172m3/s;船闸按六级航道标准兴建。

罗管闸枢纽是淠河总干渠上下游供水的咽喉要道,主要是调节淠河总干渠上段干渠水位,同时又是干旱期,六安、合肥两市配水工程。

灌区落差最大的倒虹吸:石集倒虹吸。

在瓦西干渠与淮淠航道交叉处,为不影响淮淠航道通航,利用物理学连通管原理,由3排长127.1m、内径1.5m钢筋混凝土管穿淮淠航道渠底引水灌溉,管道设计流量12m3/s,水位落差近18米,灌溉面积20万亩,被形象地称为“河下河”。

灌区最长的渡槽:将军山渡槽。

渡槽全长874.7m,16孔,单孔净宽50m,设计流量23m3/s,犹如长虹横跨在丰乐河上,引杭淠分干渠之水灌溉金安区境内10万亩农田,连通了淠河、杭埠河水系,实现了江淮沟通、南水北调。

灌区最高的切岭:平岗切岭。

位于叶集试验区平岗村史河总干渠上,是在海拔90米高的岗岭上,用十字镐、铁锹等原始劳动工具,切开长约3公里,深达24米,宽60米的渠道,开挖土方约342万立方米,把水送到了下游的200多万亩良田。

灌区最高的填方:吴家岸填方。

位于史河灌区汲东干渠吴家岸地段,原来是低洼冲田段。

为了实现汲东干渠的自流灌溉,淠史杭的建设者们筑起了长1.3公里、平均填高10米、最大填高19.2米的输水渠堤,总填方量达145万立方米。

建设篇干旱、洪涝,曾给江淮丘陵地区造成深重的苦难。

备受水患煎熬的皖西皖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人工建设淠史杭灌区的人间奇迹。

饱受水患的土地淠史杭灌区位于江淮分水岭两侧,峰圆坡缓,垄畈相间,地势逐渐向南向北倾斜,加之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时空不均,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

从明代1383年到1949年566年间,有记载的水旱灾害357次。

江淮丘陵成千上万的穷苦百姓,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被迫踏上逃荒路。

改造山河的壮举上世纪50年代火红的岁月里,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安徽人民在千里江淮丘陵上,打响了重整山河、改造水利的伟大战役。

大别山区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四大水库建成后,皖西皖中人民以此为主水源,开始了建设横跨江淮、沟通三河、造福豫皖的淠史杭灌区的伟大壮举。

从1958年8月19日在横排头掀起建设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艰苦岁月里,近万平方公里的灌区大地上,安徽的六安、合肥、巢湖、滁州四市及河南、山东近百万民工、干部、职工和劳改队员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以黄继光、刘胡兰、铁姑娘等命名的突击队、战斗队达6400多个,最高日上工达到80万人,在累计4个亿的工日内,以铁锹、十字镐、独轮车等原始劳动工具,完成了近6亿m3的土方施工任务,如围成一米高宽的长堤,可围绕地球10多周,近百万建设大军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