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要把工作后的第一笔收入捐给母校唐小芳9月20日一早,新疆克州,2017届毕业生俞乐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
确切地说,这是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7、8月份工作补贴。
拿着钱,俞乐很激动,他添上一些自己的积蓄“凑个整数”5000元,以特殊团费的形式,捐赠给了母校南审。
这是他大学时就有的心愿,“反哺母校的第一步”。
更早些时候,7月14日,南审官微的一篇推文“【闪亮】见证最高的爱:I love NAU!”刷爆朋友圈,阅读量10万+,而出资承包南京最繁华地段商业大屏播放南审美图的,是南京校友会。
当天现场,从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南审人到校友,激动万分地涌向新街口,共同见证母校的荣耀。
这一切,缘于什么?又源自什么?——缘于对南审的爱与认同;源自南审一直在守着的“根”:立德树人。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而贯穿其中的根与魂,在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南审人一直以此作为自己无可推诿的职志。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学校党委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始终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贯彻到育人全过程。
五年来,时任党委书记王家新、校长晏维龙带头讲党课,党员校领导先后到各基层组织讲主题党课;每位校领导均面向新生开设“校长微课”,结合个人经历指导新生“如何读过有意义的大学、人生”,生动诠释党的育人宗旨;同时,他们都站到了形势政策课的讲台上,亲切,温暖,接地气。
“政治无处不在”,南审要建设高水平大学,根本鹄的是育人。
育人,就要首先帮助学子“系好第一粒纽扣”。
先锋书店,这座由校友全资捐建的南审人文地标,建成后,老书记王家新时常在那里出现遇到学生就会亲切地聊上几句。
在南审十五年期间几乎工作日的每天,这位老校长、老书记都会在校园内与学子对话、夜聊,向万千学子传递着他对教育的“情与怀”。
自2015年3月以来,时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晏维龙先后召开了47场学生座谈会,每场30人次,约1200名同学直接与他面对面,在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畅谈中,引导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甚至,他带头做起了11位16级学生的导师,“我就不信,带不出来你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通过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去考虑自己三十年后的人生,去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去思量人类的终极宏观目标,年轻人就不容易限于眼前的迷茫、困惑。
晏维龙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自2014年9月4日以来,书记、校长以“下午茶”的形式,召开了70场教师座谈会,包括海归人员、新进教师、书院导师等多批次791人次参加,围绕办学的方方面面深入交流,直面问题,解疑答惑,正本清源。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通过座谈、调研,努力让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今年9月,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学校表彰了王钦、兰孝国、孙黎明、李淑萍、贾云洁、梁红等20位优秀书院导师。
有坚持做到“四个一”的吴青老师:帮助每一名学生规划学业发展;几乎每天与学生QQ交流活动;坚持每一课与学生深度探究;坚持每一次作业帮学生认清不足;有在书院开设《想哥有约》栏目的李想老师:多次围绕大学生涯规划、通识与专业教育解读、大创课题申报等内容与学生交流;有开设《中国国际战略分析》等多场通识教育讲座的高志虎老师:多次与书院读书小组一起研读经典,指导学生大创,参与考研辅导;有长江学者金太军,多次为书院开设学术讲座,指导学生项目首次获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并入围“挑战杯”终审决赛;有法学教师张珵,积极为同学们提供专业指导,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做学生的“知心珵哥”。
与此同时,学生们票选的10位“吾爱吾师”出炉,8916人次通过投票,评选出10位“我最喜爱的老师”:余宏旺、王翔、封美霞、刘锦、张珵、路国平、陆敏、徐瑾、耿锁华、汪建昌。
育人先育己,师者何其重要!正是这样一位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在课堂内外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对国家命运的大爱情怀,通过一点一滴的言行影响到一个个学生。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所有的改革都指向一个目标“把牢千里航船之舵,扎实广袤精神之纲。
”立德树人,永远都是变革、创新、发展的目的。
在俞乐的大学记忆中,自己“是幸运的人”。
因为2013年入学的他,大学的每一年都见证了学校的一件大事:大一刚进校南审三十年校庆,大二时经历了书院制改革,大三时见证了学校更名,毕业前又迎来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这几乎是五年南审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学校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从大部制,党务统领下的教务、学务、总务联动,到创建经济与金融创新人才班、瑞华会计与审计学院,到翻转课堂、改革考试方法等等。
书院制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大手笔。
目标是架起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桥梁,培养“完整的人”。
老书记王家新在他的《我的教育观》中说:南审的办学历史短,学科单一,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他们的发展潜力不足,后劲不足。
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通识教育,就是打牢学生的人文基础,克服专业过度依赖症。
只有把人文基础打扎实了,视野开阔了,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加稳健、更加有力也更加自信地走在他们的人生大道上。
2014年,作为一所财经类的特色院校,南审全校推行书院制改革,设立了润园、泽园、澄园、沁园四大书院,打破专业局限,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书院,辅导员全部进驻书院。
书院通过实施社区化管理与各类特色活动来推行通识教育。
比如润园书院推行的“先锋计划”。
在润园书院,要想成为一名党员,从入党积极分子开始,就有“五个一”培养计划,包括“签署一份承诺、研读一本经典、参加一周义工、组织一次活动、开展一次调研”,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和基层组织每个阶段都有“五个一”要求。
这个计划是润园书院党委2015年5月开始启动的党建创新工程,为的是加强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再成长的全过程管理,共有3500余人次参加五期先锋计划。
获省高校2015-2016年度“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
除此之外,沁园书院的品读荟,泽园书院的国学大讲堂,澄园书院的女生小课堂都是书院通识教育的生动实践。
教育的对象是人,只有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方向,才能实现其根本目标。
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的指引下,南审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2014年开通的官方微信为标志,利用新媒体开创育人工作的崭新天地。
官方微信平台成为学校统领意识形态工作、抢占新媒体时代舆论制高点、展示办学风貌与成果的有力抓手。
全年推送,几乎无休,以7万+的粉丝量为特色审计大学建设造声势、讲故事、记历史,网聚正能量、传播善动力,把新闻宣传、思想教育、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更形象地表达学校理念与精神,更丰富地展现师生风采与个性,更生动地传播重大资讯与价值。
五年来,报道师生校友超过千人次,榜样示范、朋辈引领,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师生进行思想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最近,在“双抓双促”大走访大调研时,晏维龙给总务委员会党委提出一个想法,“把党支部建到来校的流动打工人员中”。
“往来无白丁”,这是南审意识,也是“三全”育人的要求。
五年来,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为育人提供师资保障的同时,也营造更多软硬件环境支持。
因为,校园里的每一位员工,都是“园丁”;一举一动、一扫一勺、一草一木都在无声营造着“育人”氛围。
2013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教育,校党委提出“关心南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主题活动,通过全校上下大讨论,把关注点聚焦到课堂、聚焦到学生身上。
“教育是爱的事业,智慧的事业,是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事业,必须建立在爱、善良、负责任的心灵基础上”,南审“三关”的提出是基于此,“三关”的背后,是对学生的尊重,对用人单位进而放大到整个国家的尊重。
所有的教育最后都要归到自我教育。
校党委在把好“总开关”的同时,尽力构建安全友好丰富的校园环境,放手让学生们去做,去成长。
近年来,“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愈来愈火,已经成为辩论圈里的热门话题,每年吸引着华语辩论届的大咖们纷至沓来。
今年国内外380所高校报名参赛,《人民日报》网络客户端专门开设直播,总决赛获2000万人次关注。
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场影响日盛的赛事,均是由南审学生们自己组织张罗。
今年举办了第七届的华辩赛,起初是缘于一群年轻学子对辩论的热爱,而在南审这块热土,这种“热爱”得到呵护、得到关注,得到生长的空间。
在校园之外,还有成千上百的学子走出校门,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今年8月,世界女排大奖赛在南京举行,就有我校166名同学承担此次比赛的志愿者服务。
“我们是中国队的礼仪助理,每次中国队上场的时候我们负责拿着国旗,听着国歌一次次在场上响起的时候,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
”这是一位志愿者的心声,也是千百位志愿者心中激荡的情怀:为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更美好,我们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
俞乐就是受到这样的感召而去行动的人。
“在南审这片土地上,真的有太多有梦想有情怀的人,也正是他们身上这种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我,让我成为一个比曾经更有责任和担当的人。
”在谈到为何选择“西部计划”去援疆时,他说,“我觉得年轻人不能双重标准,不能既希望这个国家变得更好,又不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我们或许没有高尚到可以无私奉献一生,但至少应该做到,当它来临时,不退缩,迎难而上。
”这话让人想起,2014年最美书店先锋润泽书局落户南审时,捐赠者、校友朱林楠说过的一个故事,“把爱传出去”南审,追求的不仅仅是高就业率;南审的毕业生,追求的不仅仅是高薪。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毕业生始终心怀感恩,去履行作为一个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在有为与无悔中收获人生的幸福与美感。
今年9月,又一批新生入校。
刘旺洪校长在与学生交流时说,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润物无声不断融合的过程,希望每一位南审学子历经四年的洗礼,都能成长为一个科学、理性、平和、有人文情怀的人。
晏维龙书记与80多名新生座谈时勉励,“要有理想,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标定高一点,定远一点,为你们的未来负责,为30年后负责,为30年后还是中国、世界上响当当的人才负责。
”这是我们的期待,是我们的希冀,也是南审人永恒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