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作品优秀工作案例三等奖:借力“微媒体”,聚力“融媒体”,打造高校网络工作室

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作品优秀工作案例三等奖:借力“微媒体”,聚力“融媒体”,打造高校网络工作室

借力“微媒体”,聚力“融媒体”,打造高校网络工作室滕晓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停地催生出新的媒介形式,重构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介生态。

而媒体的根本使命是传递信息,价值在于信息的影响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1月31日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学生群体成为中国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占比为25.4%,约为1.96亿,其中大学生占七成左右。

学生群体由于其所处的媒介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媒介习惯的特殊性,使得“微媒体”在年轻群体中发展迅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作为一批年轻的力量,对于新生事物的接纳度和使用率极高,所以微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广度又要求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扩大覆盖面,这也决定了高校是推进融合媒体发展的沃土。

针对此,我校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学校“一建倾心” 网络文化工作室为依托,借力“微媒体”、聚力“融媒体”,进行聚合,将网络中的微内容组织起来在统一的地点提供阅读或其他处理。

打造了一个有内容,有温度,有影响力的网络高校思政教育平台。

微媒体,是指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

微媒体创造的内容简单易读,互动性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要强,内容的创造者与阅读者是面对面的强关系。

且微媒体下信息内容多、差异大、增值快、范围广,自主选择、被关注、被评论、转载等等,形成了一条自适应的网络结构,且不断快速重组、延伸。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一、主题与思路(一)主题:借力“微媒体”、聚力“融媒体”,以网络文化工作室为平台,畅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渠道,做好网络舆情监控。

“一建倾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瞄准两个目标:一是占领学生爱用、常用的“微媒体”网络高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做好聚合服务,搭建好和学生互动的桥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不仅在理念上推陈出新,还有一系列模式上的创新。

工作室始终坚持以“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四性为发展标准,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融为一体。

大力推进工作室品牌化建设、项目化运作、优质化产出,着力开展具有创新性、示范性、标杆性网络品牌文化活动,一方面“总体联动”,另一方面“有效对接”,推动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现实生活的互动、互通、互融,发掘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正向作用。

实现学校信息“全公开”,学生信息“全知晓”。

打造立体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实现正能量信息的第一时间全方位传递。

“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以现有微信公众号等为资源取向,进行整合,结合各微媒体平台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工作室发展的道路。

预期形成“五个一”的成果,即一个在校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生团队,一个高水平的学生门户网站,一系列影响力大的校园线上线下品牌教育活动,一系列具有示范效应的校园网络建设典型案例,一个系统的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二)思路:以学生组织为依托,以“微媒体”网络平台为阵地,以打造线上线下校园品牌教育活动为内容,以制作学生喜爱的网络微产品为补充。

1.以学生组织为依托“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核心是培养四支队伍:一是由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教育学者组成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研究队伍;二是由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为辅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三是负责网络产品研发和网络技术维护的技术骨干队伍;四是负责采编校内外新闻、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相关文章的网络文化内容产出和互动传播队伍;五是负责跟踪学生动态、加强网上引导的舆情监督队伍。

其中,学生骨干队伍我们称为“学工君”,对其进行“组织化引导、自主式管理”的模式,分为新媒体运营部、舆情监控部、技术研发部、创意推广部和秘书处,各部门设立一名部长或负责人,部长或负责人负责制定符合部门自身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等管理制度,打造一支“严肃活泼”的网上思政队伍。

2.以“微媒体”网络平台为阵地“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是把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各类“微媒体”,在人力、内容、技术、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聚合、整理,着力打造四个平台:一是完善辅导员博客、学工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等“微媒体”,利用其带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成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二是以校园动态为核心,关注学生、做好服务,完善综合网络交流管理服务平台;三是利用网络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需求进行调研,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的网络调研预研平台;四是利用人力和技术手段及时捕获网络舆情,分析舆情动态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平台。

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打通社交网络“最后一公里”,成立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在线”微信公众平台、学工君微博、“萌新QQ群”、“建大学工君”抖音号、“学工君有话说”等平台。

利用这些平台,我们还推出了约客、学工大数据、微党课、学工实验室、NUW漫画(思政人物百讲)等新内容增强平台与关注者之间的交互性与趣味性。

同时,工作室根植“微媒体”,利用各种媒体平台相互搭台、互相影响,为不同需求学生提供服务。

通过学工君QQ、西建大吐槽墙、万能酱等平台,不仅在解答同学心理困惑与需求倾听,还能及时做到下情上达,搜集和分析舆情动态,做好舆情管理。

3.以开展线上线下主题品牌教育活动为内容“微媒体”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快、互动性强等特点,通过剖析研究各类媒体的规律和特点,以其为载体,聚力“融媒体”,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各类线上线下品牌主题教育活动。

工作室通过线上设置议题、形成互动,线下开展活动、强化参与。

通过线上线下的对接,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参与度高、成效显著的主题教育活动,破解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

大力推进四类网络品牌教育活动:一是开展“敬畏、感恩、责任”、“创建优良学风”、“微党课”、“诚信月”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开展“微话题、微解读、微访谈”、网络文化节,“毕业季专题”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三是开展辅导员“约客”、大数据报告、“学工实验室”等学生交流活动;四是融合各类“微媒体”,发起“网晒好习惯”、“优秀学生感言录”、“七一党员有话说”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各类学生活动。

4.以制作学生喜爱的网络微产品为补充为了结合新媒体的特点,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制作出学生喜爱的网络微产品,如微电影、博文、MV、原创漫画、APP软件等。

通过这些微产品传播正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于无形。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创作了如校园地图原创漫画、“学工君”文化衫、“学工君”卡通形象、“学工君”玩偶、原创MV“再见不再见”、原创歌曲“建大人的歌”、毕业季辅导员MV、建大U盘、书签、校园风景卡套、鼠标垫等一系列学生喜爱的网络衍生微产品,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加大了网络工作室的影响力。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一)搭建“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组织架构“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隶属于学生工作部(处),以“红客联盟”学生社团为依托。

工作室的组织架构包含领导小组和学生骨干两支队伍。

工作室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任顾问,学生工作部(处)长任组长,全面负责工作室建设的总体规划,理顺工作体系。

成员有:学生工作部(处)教育管理科全体成员、草堂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各学院负责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

其中,办公室设在教育管理科,由教育管理科一名老师担任工作室指导老师,同时聘请学院辅导员、专业教师等作为兼职指导老师不定期地向学生骨干开设培训课程、课余指导等。

领导小组由20位老师组成,涵盖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各个部门,全面负责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的总体规划,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的保障。

(二)制定“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相关管理制度工作室制定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红客联盟”组织章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红客联盟”例会制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红客联盟”评优制度》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红客联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分别就工作室设立的意义、管理制度、考勤制度、选拔条件、考核制度、相关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规范了管理、培训、激励等一系列办法,以实现工作室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尤其建立师生网络工作保障和激励制度。

将学生在网络文化工作室中从事的相关工作与创新实践活动和专业能力拓展相结合,纳入学生的考核体系;将教师在网络文化工作室中的执行和指导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相结合,纳入教师已有的考核体系。

(三)提供“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条件保障硬件方面,学校配备了共计200平米的专用办公室,配备了1台服务器、10台电脑、投影仪、单反相机、液晶电视等设备支持。

在支持学生骨干团队建设过程中,学校本着鼓励参加、精选聘用的思路,每年从勤工助学规划中,专门划出一定名额,提供补助,确保学生网络团队队伍配备,并在活动开展、培训学习、技术维护等多方面给予经费支持。

同时,专门配备一支专业教师队伍,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指导和培训等学习活动,着力培养校园网络文化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优化“一建倾心”网络文化工作室培养方案建立工作室成员分类培育机制,为成员量身打造网络角色身份,明确各级工作要求,形成矩阵式团队结构。

社团围绕着团队凝聚力建设、网络思政创意、多平台内容统联、高校舆情引导、摄影编辑、新媒体特征、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组织相关培训,培训由最初的部内课时制改为跨部门培训,由社团指导老师牵头组织沙龙和头脑风暴,专业社团“大牛”、学工技术骨干进行摄影、PS、AE、爬虫软件等专业强度高的培训,将更多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在网为网,技术思政。

(五)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做好舆情监控学校不断探索新媒体网络对话机制,创新联动舆情工作模式,加强网络舆情工作建设,成立了“舆情信息收集小组、舆情调查分析小组、网络评论引导小组”三支队伍,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最新思想动态。

工作室制定了网络舆情监控值班制度,每周不间断值班进行实时监控。

重点时段、敏感时段和突发事件24小时值班制;校内网络监控上报,对舆论进行监控、引导、分析、研判、上报;对校内微信群、 QQ群、BBS、百度贴吧等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对具有发生群体性舆论的事件与指导老师进行提前研判,制定话术,统一行动,积极回复,争取绝大多数还未做出表态的“中间人群”,传播正能量。

此外,形成网络信息通报反馈制度,实行网络信息定期通报和重要问题定期反馈制度,把校内外网上有关重要话题和敏感问题分析整理,及时了解网上思想动态,做好针对性相互沟通和应对处置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