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一)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二)专业代码590101二、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对口中职毕业生(二)基本学制全日制三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行业,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及常用软件,有较强的软硬件维护能力,具有初步的软件开发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网页设计和网上信息采集能力,计算机应用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一)素质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树立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法制观念。
2、职业素质:(1)具有拥护党的领导、对祖国忠诚、艰苦奋斗、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与团队协作精神;(3)具备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职业素质;(4)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情操;(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3、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文理交融;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较强的审美能力;个性鲜明、学有所长。
4、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健康标准;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知识要求1、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2、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及开发等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3、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4、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建设、维护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5、掌握专业其他行动领域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
(三)能力要求1、通用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备较好的科技英语交流沟通能力;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与文字写作能力;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2、职业能力:(1)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2)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3)具有运用常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中小型项目软件)开发的能力;(4)具备计算机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能力;(5)具备组建、维护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的能力;(6)具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7)具备计算机软硬件营销的能力。
3、拓展能力:具备计算机硬件芯片级维修的能力;具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编程、装调能力。
五、就业面向(一)就业岗位学生毕业后,适应如下岗位群:广告设计、软件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维护维修、数据处理、网络管理与网站建设、网络搭建、智能综合布线、动漫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维护咨询等岗位。
(二)就业范围1、企事业的工程技术服务部门;2、各类 IT 企业的网络工程部、软件技术支持部;3、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办公部门等。
六、培养模式(一)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服务计算机行业发展。
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同时经常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培训。
使任课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具备计算机行业“双师”型教师资格。
坚持一个原则: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面向三大岗位:软件应用与开发岗位、硬件调试与维护岗位和网络建设与管理岗位;通过三个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素质养成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1、在课程体系上尝试和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以够用为度,整合部分课程,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2、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是将课程按理论、实训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境教学等方式进行,使教学与实习、实训同步进行,由专职教师与行业技术骨干共同完成,提高了目标达成率。
3、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坚持“行动导向”教学观,努力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有效完成。
4、校企结合、注重实战的“三段式”实践实训模式,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搞好实习、实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与计算机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逐步形成了以实战为目标的“一年级学习、二年级短期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实践实训模式。
使学生从专业认知、专业素养的培养直至主要专业技能的掌握都在计算机实践岗位环境中进行,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融合,努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对接。
5、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将技能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在重点考取计算机操作工(高级)、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等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在今后陆续增加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的门类,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更加宽泛的上岗能力。
6、专业技能与非专业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以锻造学生“能吃苦、能忍耐、能拼搏、能奉献、能合作”优秀品格为宗旨,不断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非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打造出广为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品牌。
第1、2学期:完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
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重点加强数学、英语及计算机等工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技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设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认知实习,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
第3学期:本学期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互联技术、JAVA程序设计、FLASH 动画制作、工具软件等课程,采取课程实训与应用实训相结合等方式,完成网站的建设、能进行网络连接,并熟悉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第4学期:本学期开设LINUX操作系统、SQL数据库、ASP动态网站建设、计算机专业英语、故障检测与维修、综合布线等专业课程,课程采用课内实训与学期末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配置操作系统,进行数据库管理,掌握动态网站建设技术,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故障检测并维修,并进行网络布线;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5学期:本学期开设软件开发技术、3D MAX动画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并进行毕业设计;结合课程的集中实践教学,及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采取课程实训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等方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完善及提升第6学期: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岗位相结合,巩固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
实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诚信教育、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七、课程体系(一)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课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依据本专业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依据 IT 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剖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能力,构建以能力模块为单元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网络技术、动画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应用、静态网设计与动态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络互联、综合布线、网络安全及3D动画设计等课程。
表1 典型工作任务及课程设置分析(二)职业能力课程开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着眼于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明确具体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依据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有效衔接;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吸收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和技巧;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发展潜力。
1、职业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能独立进行计算机的系统维护工作,能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维护和管理,能独立进行局域网的规划与建设、能独立完成网络应用市场的开发、技术推广工作,能熟练运用常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中小型项目软件)开发,能独立完成软件应用市场的开发、技术推广工作,熟悉动漫设计流程,能独立完成室内、室外模型的制作,能够承担动漫产业的开发、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
2、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表2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八、培养进程人才培养进程见表3——表6。
(一)综合教学环节分配表表3 教学环节分配表(二)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表表4 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表注:+#表示课外活动上(三)专项实践进程安排表表5:实践、实习进程安排表(四)选修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6:选修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五)技能大赛与职业资格考试1、技能竞赛项目鼓励同学们参与课程技能竞赛和行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代练,成绩优秀并获得竞赛奖项者,可获取技能奖学金并获得相应学分。
2、职业资格考试九、考核评价(一)课程考核提倡考试模式创新和改革,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
人文素养课程的过程考核比例占50分,其中学生考勤15分,教学表现(教学纪律、学习综合表现、作业完成等)占35分;职业能力课程的过程考核比例占50分,其中学生考勤10分,教学表现(教学纪律、学习综合表现、学习成果展示、作业完成等)占40分。
(二)专项实践考核1.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指时间在一周以上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顶岗实习。
实行课程化管理,实习不合格者不具备毕业资格。